培养孩子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

哈佛校长 Drew Faust 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熟记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磨砺思维的工具,训练他们的辨别力与批判性思维,开启追求与探索真理之路。”
可以说,未来教育最看重孩子的品质之一,一定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即能用一种求真的态度,在接受任何一个观点或结论之前,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评判事物。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撰写论文,练习课堂辩论演讲。实际就是在教会孩子们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具有思辨的能力。
而对于国内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是一直以来不得方法要领的困扰。其实,可以从Brian Oshiro 的几个建议做起:
中国课堂很多老师并不会提问
最近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学校访问中, 发现, 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在课堂上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提问是一种让我们把教科书内容变成现实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吸引着学生,并能让学生一直关注在这一任务上。提问也是老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从而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中教授的知识点。但是提问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看下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气候变化嘛?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化的三个成因是什么?
我想问一下:这两个问题中哪一个能更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的,第二个。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你掌握了特定的知识,而你掌握了就能回答,没有掌握就回答不了(或者也可以用这种说法: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再加一个提问,看看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最大危机?
那么现在这三个问题中哪个能更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际是,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第二个问题能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第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思考气候变化这种灾难所带来的后果。因此, 在理想的课堂中,老师可以先提出第二种问题来建立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然后老师应该提出第三种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把这些知识利用在现实生活中。
想一想我们自己在上学的时候,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你第二种问题,这种提问可能对你参加知识竞赛有帮助,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机会使用或者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
再想想看, 如果你的老师只会提问第三种问题,这些都是相当难的问题,那么这种提问可能会阻碍你的学习,也许你还没开始就已经要放弃了。
需要给学生接触复杂性问题
回到这次观察到的情况,虽然老师们准备的很充分,课堂上学生也有很多参与和互动,但是老师们提到的绝大多数问题,90%的问题都是较低阶的问题类型,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我所到访的班级中,有三个班级的老师们甚至没有提出任何高阶的问题。
其实提出高阶问题是激发批判思维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能够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处理这种不一定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这才是他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之后可能面临的现实情况。
此外,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件重要的事情上,老师不应该独自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集体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来推进学生的思维成长。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可以学习那些低阶的问题,回答那些低阶的问题,这对考试很有帮助。但是作为社会的参与者,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处理一些比单选题复杂得多的问题。
现实生活是纠结而复杂的,不一定有一个蓝图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从A到B。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到一些不确定性,而不至于等到孩子们进入社会之后才一筹莫展,是很重要的事情。
现在我们会看到,孩子4岁的时候家长会送她去练钢琴,5岁的时候家长会送孩子去练足球,可能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画画了,不知道现在家长们会不会越来越早的送孩子去学这些东西。
但是,家长们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给孩子学习这些科目的一个机会,或者去接触一些他们通常在课堂外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如果你认为这些东西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样重要的话,在没有太大风险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更早的接触这些更严峻的问题其实非常有意义。
鼓励孩子回答开放性问题
当我们提出更难的问题,比如问到“为什么”的时候,问题的难度要大得多,而且难度增加的原因也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回答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把自己放在问题的情境中。
这么做是有风险的,风险之一就是,也许学生们会觉得自己说的不对,或者他们可能会被同学评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的鼓励学生去回答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勇气去坚持不懈的面对这种挑战性的问题。
所以学校其实可以做的更好。因为我们会假设,学生能够自己把知识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学生可以接受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所有知识,也能用自行找到应用知识的方法。但是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事实上,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的内容,也即“什么what”,还要通过明智的提问,让他们了解如何做到这样的,也即“how”。
幸运的是, 我们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可以请别人跟我们提出更好更深入的问题,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种,我们可以以“什么what”的问题开始提问,但是不要仅限于这个问题。记住,学生听到“what”这种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比较兴奋,因为这个问题很直接,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用前面谈到的话题继续进行提问,那么“what”的问题可以是这样的: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向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而很轻松的找到答案。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需费力就可以回答这种问题。但是提问这种问题会给人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学生觉得“我知道问题的答案”。
回答“what”这种问题就是教科书的目的,但是,我们提问的目的是要超越教科书。我们的工作则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某种现实世界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让提问更加有成效,也即不仅仅问学生是“什么”,也即“what”的问题,还要多让他们解释,解释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解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提问的方式。
我们把“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这样的提问,变成“解释一下气候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需要给出更多的信息和内容。换句话说,这里学生不仅需要提供成因,他们必须深入研究,承担这种(可能说错)的风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情景。
所以一旦我们建立了这种提问的机制,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来建立知识体系,把知识点连在一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能让学生有机会把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也联系起来。这里我举一些可以向学生提问的“为什么”。
为什么气候变化对我,对生活在广州的人们而言这么重要?
为什么我,一个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关心这个问题,而不是以后再关注?
为什么气候变化与我息息相关?
当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信息或者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就能看到其中的价值,学生们就会开始问自己,我应该怎么获取这些信息,怎么让信息为我所用,会开始思考这些信息对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提出了“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出“如何”去把知识点用一连串的“为什么”的问题连接起来。
如果我们能通过每天多问几个问题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明智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