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概略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西南联大教授学贯中西,各有所长,堪称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

在联大300余名教授学者中,留学美国归来者约占全体教师的80 % 左右。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也包括其他著名高校)所以办学成功,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者善于将西方先进的高教思想、学科体系与教学方法等,根据战时中国大学实情作创造性的变通应用,因而成效突出。

今天深入考察美国高教历史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一、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端于17世纪初叶的殖民地时期。

最早的一批高等学院以哈佛学院为代表,是由被英国教会迫害而移居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所建立的,其初衷是为传播宗教而培养后继之人。经过18世纪的缓慢发展,美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19世纪的100年。

在前60年中,主要发展具有完全公立机构性质的州立大学和学院;在后40年中,主要发展具有完全公立或部分公立性质的赠地大学和学院;而在最后的25年,则发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乃至到20世纪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20世纪初,为适应社会和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中等层次人才的二年制学院又应运而生。这时,美国大学和学院依照历史发展而形成了5种类型。这恰恰是曾昭抡等中国学生赴美求学的时候。因此,我们了解一下美国大学形成及其发展史,对于探索和解读曾昭抡一生思想行为的缘由与影响因素,特别是理解他在高教领域的作为是相当有价值的。何况,曾昭抡恰恰是非常熟悉美国教育史的教育家,这几种类型的大学后来他差不多都去考察过。

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首先是1636年建立于波士顿的哈佛学院,它是当时英属北美洲唯一的高等学校。17世纪初叶,英国宗教斗争激烈,被英国教会迫害的清教徒一批批逃离英国,移居北美殖民地。曾昭抡说:“最初英国人来到美洲,卜居于新英格兰,为的是逃避本国的宗教压迫。

后来继之而来者,则大部系逃避旧大陆的经济压廹,希望到此得到较好的生活。”他们来到新大陆后,最关心的是自己身后,教会会不会落到不学无术的牧师手中?所以每到一处即兴建教堂和学校,传播宗教培养后继之人。

这些清教徒中,有一些人是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anuel College of Cambridge University)的毕业生,他们立志要把“古老英国大学的传统移植到北美的荒野”。在他们努力下,麻萨诸塞湾总法院和该殖民地总监于1636年10月批准拨款建立一所学院。次年11月,又命名学校所在地为“坎布里奇”(Cambridge),校名为“坎布里奇学院”。

接着,学校创办者之一,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青年牧师约翰·哈佛(John·Harvard)因病临终时将一半家产,近800英镑和400册藏书捐赠给学院。

为纪念这位青年牧师,1639年将坎布里奇学院改称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这就是以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为代表的殖民地学院的起源。

哈佛学院建立半个世纪以后,殖民地的其他学院先后建立,它们是:威廉·玛丽学院(1693)、耶鲁学院(1701)、新泽西学院(1746)、费城学院(1749)、国王学院(1754)、罗德艾兰学院(1746)、女王学院(1766)、达特茅斯学院(1769),连哈佛学院共9所学院,它们分别是后来的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拉特格斯学院、达特茅斯学院的前身。这些学院都受教派控制,以培养教士为宗旨,其办学方针以哈佛学院为代表,基本上照搬英国大学的古典教育模式,标榜博雅教育,崇尚经院学术,古典语言和文学是课程的核心,以拉丁语为教学用语。这些学院初办时规模均很小,以哈佛学院为例,仅有1名校长,几名导师和管理人员,20到50名住宿学生,到1655年方增到4个年级。

由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和殖民地内部经济政治的发展等原因,世俗力量对这些学院的影响不断增加,其培养目标后来有了改变,不仅培养教士,也培养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员,在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以职业训练为主的内容。

这样,就为后来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对此曾昭抡说:“当初由欧洲移来美洲殖民地的英荷等国人,大都是文化程度颇高,以此能将欧洲最好的传统与最新的知识移植到美洲去。这样实在比得原来十分落伍的国家建设起来,更为容易。”

 

二、州立大学与赠地大学

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了英国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统治,开始建立联邦形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美国宪法的制定和人权法案的通过,为后来美国的教育摆脱教会的控制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随着领土的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等,美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积极变革和演进发展之路。

而西部和南部新的州的建立,对人才的需求剧增,加上推行新政对教育的促进,于是依靠公款办学的州立大学应运而生。1825年开学的弗吉尼亚大学,就是深受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影响,按照美国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杰出大学的代表。它的创办者即著名的政治家、第三任总统托马逊·杰斐逊(Thomas.Jefferson)。

崇尚民主精神的杰斐逊在该校贯彻“人才自由”和“学术自由”,延聘优秀学者任教授,极力推行选课制,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享有“完全的自由”,力图使这使大学办成“学术面非常宽广、学术自由空气浓厚和非常现代化的学府”。在这种开放思想指导下,弗吉尼亚大学的选课制不仅巩固下来,而且成为不同于殖民地时期高校的新型学府。

到19纪中叶南北战争(1861~1865年)开始前,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学院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当时全美27个州中就有25个州建立了此类大学和学院。

其中,著名的有密西根(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印地安纳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依阿华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对于这些州立大学,曾昭抡后来也有相当了解。比如,他认为密西根大学“在理工方面,是全国第一流的学校。例如电机及化学等系,在美国负有盛名。

密西根大学之所以办得好,一部分当然是由于经费充足,即系州立大学,经费是由州议会通过拨付的。本州税收来源,一部分来自铜矿,其最大来源则在于汽车工业。”而明尼苏达大学,“经常费也很充足,多年来该校久已闻名全国,被公认为一所极优良的大学,尤以地质系及农学院为最有名。校内大建筑如大礼堂等,其宽大考究,即在美国大学中也甚少见。”

该法案由佛蒙特州众议员贾斯廷·莫里尔倡议,因此得名。该法案规定,凡有国会议员1人的州,联邦政府可拨给土地3万英亩,州政府可以出售此项土地,用所得款项资助已有的学校,增设农业和技术教育,或开办新的大学。

该法案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拥有自决权的各州在法案规定的范围内采取不同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如创立新的农工学院,创立以农业和机械工程为主的新的州立大学,或在已有的州立大学或私立大学中设立新的农工教育计划,或将赠地基金与私人捐赠一起用于建立新的大学和学院,等等。这样,就使赠地大学和学院成为美国一个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

随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多项法案,使资助高校的措施获得加强。美国中西部的一些著名大学,如珀杜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衣阿华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都是赠地大学。这些大学密切结合本州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注重专业教育和实际应用,大量招收本州的学生,对美国中西部的开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段时期美国高等育的重要事情是专业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殖民地时期,为教士、律师、医生等专门职业准备人才的专业教育最早多以学徒方式出现,以后才演变成哈佛、耶鲁等学院设置的神学讲座、法学讲座、医学讲座等,随后又发展成为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专门学院。

州立大学的兴起,使专业教育的发展趋于成熟。从18世纪初叶起,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化学、植物学等学科均在大学课程中取得地位,古典哲学也分为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后者进而分化为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等。这样,高等院校脱离神学羁绊,发展专业教育就逐步成为事实。

美国的技术教育是随着南北战争以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而出现的。当时建立了一批为特殊目的服务的专门技术院校。

到19世纪早期,这类学院最著名的有1802年建立的美国军事学院即西点军校、1824年建立的伦塞勒多种技术学院。以后,原有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在自己的学校里建立工程学院和系科。这样就使工程与技术教育渐成气候。到1900年,美国已建立了42所工程技术学院,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当属1865年建立的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已成为美国工科教育中重要的领导型大学,以后又进入研究型大学的行列。

 

三、研究型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随科学中心的迁移而互相影响。

早先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是英国大学,这在殖民地时期初创的9所学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建国以后,法国对弗吉尼亚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也有较大影响,但时间较短、范围较窄,未能造成美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

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尤其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才在德国大学的影响开展起来。专家们称德国的影响“给予美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动力并永久改变美国教育的特征”。

19世纪初叶,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洪堡(William.Von.Humbldt)等人对柏林大学的历史性变革,是德国大学发展最重要的事情,他们提出的“教授自由”(Freedom of teaching),“学习自由”(Freedom oflearning)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等新的思想,打破了中世纪大学的陈旧传统,使柏林大学发展成为新型大学的典范。讲座制、选课制、讨论班制、实验观察法、教授治校等新体制、新方法纷纷实施,确立了柏林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许多国家的学者慕名纷纷到德国求学或从事科研,而从1815年至1915年的100年里,约有10000余名美国青年和学者到德国学习或访问。仅柏林大学一校,先后接纳的美国留学生就超过5000人。

这些美国学者从德国回国之后,许多人在大学任教甚至担任了领导者,这样就将德国大学的许多新观念、新方法带进美国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大学的面貌,其标志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出现。这些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其一是以创建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将科学研究与人才训练结合起来作为学校主要功能的新型美国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二是把当时已有的、仿照英国的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大学和学院,改造成新型的美国大学,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这些,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上就体现得更清楚。

美国试行本科后教育最先是1825年哈佛的改革尝试,以后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多所大学也试行过。不过,美国首次授予毕业生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创举却是1859年的密执安大学和1861年耶鲁大学分别作出的。

1876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办,校长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即宣布实施研究生教育是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他于1854~1855年在柏林大学学习,就职前又专程赴德国考察,学习创校和管理的经验。这位认为“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的品质”的教育家,坚持聘用世界第一流的学者任教,并提供优厚的资金吸引本科生攻读研究生课程。到189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有研究生406人和本科生149人,到1901年,该校的哲学研究院已扩展到13个系,其医学院已享有世界名声。

这所学校毕业的哲学博士如传教士一样,把现代大学的思想传播到许多院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是美国大学时代的开始,它第一次把研究生教育放在第一位,使授予博士学位和开展科研成为一所学院变为大学的必备条件,使拥有博士学位成为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必备资格,其影响跨越时代演进而直到今天。

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曾昭抡后来也有阐述:“巴的摩尔城的约翰霍布根大学(Johnson Hopkins University),不但在美国为一极有名的大学,在国际上也负有声望。美国各大学,除后来设立之各州立大学外,其最初创立时,大都皆系神学院性质,嗣后乃演化成为普通大学。如哈佛、耶鲁,皆系如此。唯有约翰霍布根大学,系一例外。此校在一八七一年创立时,即为一与宗教无关之学府,故校内至今并无礼拜堂(这种情形,在英美各大学,是少见的)。

但该校最初新办时为一所研究院,后来乃加上本科,这点与其他各大学的扩充次序,正序相反。……约翰霍布根大学,以医学院著称。文理等院,也都不错。”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功和示范作用,促进了把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威斯康星等传统学院和州立大学改造成为现代大学的进程,也为克拉克、芝加哥等新型大学的创立提供了借鉴。到1900年,以严格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成绩作为接受会员学校的条件的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接受了12所大学成为该协会的第一批会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也被该会接受。到20世纪20年代,已入会的16所大学便被公认为美国最早的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按建校时间排列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

 

四、二年制学院

美国二年制学院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产生与发展,既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教育民主化思潮和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有关。起初,这些初级学院的办学目的是为了使本社区没有机会或能力进入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大学一二年级的教育,以使他们将来能有机会转入四年制学院或大学,如初级学院最早出现的伊利诺伊州、加利福尼亚州即是这样。

但不久便发现仅仅为此目的难以满足社区的需要,于是一些学院开始增设职业技术课程,如商业、教育、文秘、法律、医疗卫生、工程预测、实验室技术等。这样,初级学院的发展便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的一二年级的教育有了区别。以后,初级学院(亦称社区学院)的功能继续扩展,包括提供转学准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教育以及为社区服务等。

由于初级学院办学目的的综合性,所设课程的多样性,以及它所提供的教育的多方面适应性和广泛群众性,使它成为美国20世纪以后发展最快的一类高等教育。1900年,全美的初级学院仅有8所,全部为私立;到1921年就发展到207所,其中公立70所,私立137所。而且当年成立了美国初级学院协会,标志着该类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学校类型在美国已得到公认。

总之,美国大学和学院的5种类型,在曾昭抡等清华学生赴美留学时的20世纪20年代已经全部出现。而且,这些类型在很多学校是重叠的。如果哈佛大学是由原来的殖民地学院发展而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研究型大学又是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最初由工学院起家,而且获得赠地基金资助,发展成一所工理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在整个20世纪,发展最快,为美国社会进步贡献最大的便是研究型大学,其贡献就在于高级人才训练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

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貌,有助于了解主人公在人生关键时期所接受的最重要教育及其深刻影响,直至破解以后数十年其思想行为的动因,这就我们要费些篇幅来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的初衷。

 

五、声誉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

对自己的母校,曾昭抡自始至终都怀着由衷的敬意与怀念。20世纪40年代末期,他重访美国时对麻省理工学院有这样的叙述:

哈佛以外,波士顿还有一所世界闻名的学府,就是麻省理工大学,此校实系理工学院性质。其训练学生之严格,研究结果之极度精确,久已闻名于世界。

从前欧洲人一直看不起美国大学,但对此校则一向尊敬。美国许多第一流的工程师及企业家,亦系该校毕业生。对于发展美国工业,该校关系极大。例如在化学工业方面,高压工业在美国之成功,其起点实在于此校于一次大战后所做的许多研究工作。

曾昭抡对母校的赞誉没有过分之处,MIT对美国乃至世界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美国学者伦纳德说:“美国可以缺少任何一所大学,但不能没有MIT。”如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如果我们对这所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巨大成就和影响有所了解后,也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点。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建于1865年,其巨大成就与无上光荣是同其创立者、首任院长威廉·罗杰斯(William.Barton.Rogers)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罗杰斯兄弟4人,均是深孚众望的科学家。

威廉·罗杰斯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1828年接替父亲担任该院博物学与化学的教授,1853年受聘于弗吉尼亚大学,任自然哲学教授。此间,威廉同其弟亨利一起对新英格兰进行地质考查,萌生了创办一所“超过英国内任何大学”的学校的想法。1853年他移居波士顿,由此开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1859年,麻萨诸塞州州长决定拨出波士顿查尔斯河口新填出的土地的一部分作为办学地址。

罗杰斯所在的博物学会随即提出申请但未获通过。后经几番周折,1861年,以他为首具名的第3次申请终被立法机关通过。但时值南北战争,建校计划被迫中断。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法案》给筹划中的学院带来巨大机遇,在划给麻萨诸塞州兴办高校的土地中,理工学院占1/3许。此项赠地加上筹齐的10万美元,使学院校舍终得在1863年破土动工。但被推为院长的罗杰斯未等学院大楼落成,便借用波士顿中心区的商业图书馆作为教室,于1865年2月20日开学,当时只有15名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从创办时起,就将培养机械、土木、建筑、矿冶等方面的工程师作为办学宗旨,在罗杰斯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发展起来。在1882年5月的毕业典礼上,罗杰斯在讲台上倒下与世长辞。

他是反对黑奴制的民主主义者,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麻省理工学院的重要贡献令人长久追怀,学院主楼的柱子上至今仍镌刻着他的名字。继任院长约翰·伦克尔(JohnDanial.Runkle)不负众望,带领学院挺过了因1872年波士顿大火和1873年经济大恐慌带来的财政危机,也抵制了与哈佛学院试图合并MIT的动议。1881年,被称为“将军改革家”的弗朗西斯·沃克(Francis Amasa.Walker)接任院长后,将文理课程改为通用理科,使经济学、政治学、工业发展史、工私营业法、英语等作为重点课程,同时增加了其它学科,设置了造船、地质、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卫生工程等新专业。

其中,1888年设置的化学工程专业是全美第一个化工专业,也是世界最早的化工专业之一。此间学院招收的新生从300余人增加到1000余人,财政方面由于获得资助趋于好转,而善用人才的沃克院长选用的人员不仅成为本专业的权威,也为学院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7年,卓越的化学家、国际知名学者詹姆斯·克拉夫茨(James.Mason.Crafts)继去世的沃克任院长。他早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以后又在巴黎研究有机合成材料。

克拉夫茨全力推行科研与教学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教授与高材生之间培养一种合作精神”,为以后在学院建立理论科学研究的机构打下了基础。1900年天文学家享利·普列切特(Henry.Smith.Pritchett )就任院长,在整顿学校秩序和进行基础建设上作了工作。

他1905年辞职后,著名化学家阿·诺伊斯(A.A.Noyes)短暂代理了院长职务两年余时间,1909年由数学家理查德·麦克洛林(Richard.Cockburn.Maclaurin)担任院长。麦克洛林曾就读于奥克兰大学和剑桥大学,曾任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院长。他是位目光远大、气魄过人的院长,上任后就筹划将学院迁往更有发展前景的新址。他的远见获得坎布里奇民众团体和市政厅的支持,还有伊斯特曼·柯达照相公司的巨额资助。经过多番筹划,麻省理工学院新楼1916年在坎布里奇建成,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迁校典礼。

 

麦克洛林任职期间,设置了航空学等新学科,对科研更加重视,还同哈佛大学共同开设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矿冶等课程,使大批学生获得两校学位,学院由此获得空前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学院办起了多种军事专业,开展军事科研。

整个战争期间学院有近5000名校友和学生在军中供职或服役,使学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然也长久影响了往后入学的学生。1920年初,积劳成疾的麦克洛林院长去世。此时,麻省理工学院已过渡到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先后由汤姆森(E.Thomson.Acting)、尼科尔(E.F.Nichols)代理和担任院长,1923年由萨缪尔·斯特拉顿(Samuel.Wesley.Stratton)继任,直至1930年。

麻省理工学院对美国及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与其他国外大学相比,也非同一般。1914年夏,麻省理工学院毕业313人,内有外国学生28人,其中有中国留学生16人;1915年夏,该校毕业325人,中国学生有13人。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该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六七十人之多,其中,清华学生占一半以上,他们在该校受良好校风熏陶,又带着强烈的民族奋争精神,所以多数勤奋上进。当时的《湖南教育杂志》记述:“美国麻省理工学校,课程高深,声誉卓特,举国之中,无出其右。

我国有志学子,肄业该校者,颇不乏人,数年间相继毕业,在四五十以上,皆成绩优美,与西人并驾齐驱。”对此,一位留美生也说:“麻校工课较他校为重。各科有一定之标准,不及格者不能毕业。选科颇可伸缩。

清华毕业生之来此者,若能用心读书兼住暑期学校,二年即住完下院。此校之设备与教授均极优美。实言之,来此读书者,无丝毫之闲暇娱乐可寻也。”这确为当时真实状况写照。

Categories: 其他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