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申请解读之择校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哈佛大学

“早知道我就选择普林斯顿,不申哈佛了!”

听我详细阐述了哈佛和普林斯顿的差别后,Danny遗憾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被哈佛大学从REA阶段Defer到RD,又被Waiting,他最终还是收到了拒信。

Danny是个性格沉静且内敛专注的孩子,在校成绩全A,托福和SAT接近满分,拿过丘成桐物理竞赛金奖,是学校的武术队队长和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外还有一堆Bling-bling的学术活动和奖项。 因为之前参与过两次哈佛的暑期活动,还拿到了哈佛物理系主任的推荐信,“想着和哈佛有一份缘分”,哈佛便成为了Danny在藤校中的首选。被Waiting后,Danny打电话问询我,我听完Danny的背景后,告诉他:你的特质更适合拥有严谨、庄重和纯正学术气氛的普林斯顿。

虽然都是藤校,哈佛和普林斯顿从学校特质特色、价值观、招生偏好等各个维度都存在着差异。准确地说,顶级美本院校彼此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些院校区别的认知只停留在地理位置、招生数量、录取要求等比较显性和容易量化的层面。 在留学咨询中,面对美国大学反复强调的服务社区、服务国家、服务世界,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虚词,就算是托福110分以上的学生,在外企工作懂英文的家长,也经常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美国大学的那些价值,领导力,多元化啊,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更好啊?

老师,我认真看了美国大学的官网,觉得同一Level大学都差不多,没啥区别啊?

客观地说,中国人,包括在美国读高中、新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由于常年受单一价值观、评估标准化、崇尚权威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多元价值、综合评估、崇尚个性发展的美式教育体系,确实一时难以理解。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先来看看哥大官网上的一段话: 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阅读个人陈述来理解每一位申请者和他们的动机;仔细阅读教师的推荐信来理解申请者在课堂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并以此判断申请者将会给哥大的同学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最适合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每一年都会有大量超出了哥大学生标准的申请者,而招生官的职责就是要在海量的申请者中挑选出那些能最大限度利用哥大资源并为哥大社区提供有意义回报的学生。

仔细思考哥大的这段描述,我们不难发现,美本申请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将GPA、标化、活动列表、荣誉、推荐信、文书、补充材料和面试进行系统组合,向大学充分展示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与学校高度匹配的自我形象。

申请的过程既要呈现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梦,也要有相应的行为并得到他人印证。 在TOP30申请竞争日益激烈,持中国护照申请者遍布全球,会考试的学生多如牛马的今天,任何以偏概全的思维和选择,都将与目标渐行渐远。既然学校是目标,提前深入了解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真正去了解这些学校的内在差异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