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对付熊孩子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横扫暑期票房,截至发稿时,票房已过41亿人民币,不同的人从中读到了不同的故事。
有人说,看到哪吒就好像看到曾经被误解的自己,用“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什么样的人由你自己决定”给自己打气。
有人说,哪吒不就是家里的“熊孩子”吗?只有接纳孩子已经产生的行为,温和而坚定地正向引导,才有可能变“魔丸”为“灵珠”。
而笔者看到的是:
哪吒对自我不了解,对自己到底是“魔丸”还是“灵珠”困惑不已;
遇到周围小朋友给自己“贴标签”时,无法疏导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准确沟通自己的感受;
周围小朋友对哪吒产生误解和偏见,某种程度上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当然这些都不是“三岁”的哪吒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但这些困扰如果不解决,孩子成人之后,难免变成“熊大人”。
如果哪吒和小朋友活在现在,解决他们问题的方法之一,居然可以是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不仅解放天性、释放自我、认识自己,还能通过戏剧语言清晰、勇敢地表达自己。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对他人有更客观的认知。
在戏剧场景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和问题,剧中人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之后如果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有自己的应对。
此外,戏剧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信,更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更强的同理心来面对环境。长大后的夏校君发现,这些软技能可能超越成绩,成为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