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减负”

美国的”快乐教育”——痛并快乐着
我们在美国算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属于典型的教育改变命运,通过出国留学和自己的奋斗立足美国。
开始的时候,因为在美国接受的高等教育,对美国的中小学初等教育并不了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国同胞一样,有了孩子以后,就随大流买学区房,送孩子进公立小学。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学,很快就意识到问题了......
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和中国家长完全不在一个水准。有开着保时捷接送孩子的,我觉得是对于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由于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我家老大上课很容易分心,老师不断重复他已经领会了的内容。而老师的时间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证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队。
美国的公立系统只是满足基本需要,是给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
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学学生的出路,要么是去普通州立大学,将来找份普通工作;要么是读两年社区大学,当个护士、秘书、修车技工;还有些高中毕业,直接去和父辈一起,继续当工人、餐厅服务员。
西方社会用“快乐教育”完成社会分层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直到我们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
在我体验了美国私立精英教育以后才知道,西方的“快乐教育”都是愚民的宣传。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养。
首先,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学上,也体现在纪律和规矩的遵守上。
随着小学过渡到中学,学业压力开始变大,管理严格。高中时期的作业、论文可能有时候要写到半夜。
私立学校招生,不是有钱就收,父母不仅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孩子还必须争气。我们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学校的小学部,每年有一个学术综合测评,如果有其中一项不通过,那么学校就会建议孩子重读一年,其实就是中国的“留级”。
纪律和道德约束很严格,对不合适的言论和行为动不动就是停课和警告。对不当行为和校园凌霸也是零容忍,对校园内的学生的着装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曾经有高中生,因为在万圣节穿上了和有种族歧视的三K党的类似服装,做出不当手势,而被学校严厉惩罚的。
第二个体会是,家长的群体完全不一样。以前公立学校的家长什么职业的都有,这边的家长大多是公司高层、医生、律师、飞行员、企业家,甚至还有参议员和政界人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美国父母的从容、优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学校的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中国父母,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却很少看到中国父母特有的那种焦虑,我把它归结和定义为“阶层的优越感”。 私立学校的家长,不仅会如数家珍的告诉我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让美国政府多么的坐立不安,更是会和我攀谈他在中国商务旅行的经历。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让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个各方面都比你更优秀的人,却比你更努力的在奋斗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参加我孩子的同学的生日聚会,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师的。
私立学校的对于家长的归属感看的很重。就是让你有一种为学校自豪和以学校这个团体为荣的感觉。
学校还动不动地组织家长参加各种活动,加强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和学校的联系。
他们不光物质上富有,重视教育,还占据最好的教育资源,鼓励孩子奋斗和拼搏,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格局。
在这里,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父母的经济实力,所属的阶层,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义在了他们的起跑线上。 第三个体会,对孩子上大学的准备,从小学就开始了。你很难想象一个5岁孩子的父母,会预约一个大学的升学指导,请教有什么可以为孩子将来顺利进入斯坦福而作准备的。
最让家长难受的,就是那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又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的无奈。
高中的孩子暑假会申请哈佛,哥伦比亚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愿者;有的出国去参加考察和支教......
当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问题,虽然他们能更多的受益于比较前列的文化课程教育。很多时候即使你很优秀,你仍然需要在这个人口结构复杂的社会中操练生存的能力。
精英阶层孩子的起点,是普通孩子的顶点
美国老百姓的孩子奋斗的顶点,常常只是精英阶层孩子的起点。是的,欧美国家早就通过“快乐教育”,实现了阶层分类和阶级固化了。想读名校吗,去私立学校吧!
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的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和。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美国顶级大学,用“素质教育”筛选阶级
经济基础才是硬道理,虽然大多数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学生是否负担得起学费,择优录取。
在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中,偏爱校友资源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美国大学都承认“校友资源”。
公平吗?为什么美国大学会有这样的录取倾向呢? 事实上,主要还是美国大学“向钱看”的原因。这些人通常被视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来源。
在哈佛大学,校友资源学生录取率是33%,而整体的录取率却是6%。无数有权有势的美国人跟着他们的亲戚进了名牌大学。
所谓的美国梦,其实都紧握在美国中上层家庭的手中。美国阶层固化比英国还要严重,但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阶层固化,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
美国精英大学看中的体育、才艺,不仅需要花大价钱上课外兴趣班,家长更是要花时间接送和陪伴孩子训练,排演,比赛。精英大学录取看中的推荐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荐人,譬如西点军校的录取,需要议员推荐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去认识?
美国的学校也提倡给学生减负,政策落实的也很到位。小学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也是和小朋友说,这是可选项,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师只是“希望”孩子们完成作业,但这是“个人选择”,不做也没关系的。
美国的快乐教育下,孩子压力小,成长没有压力。
不管在哪个社会,西方还是东方,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长远的眼光和目标、艰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表面上,中国教育是高压、唯分数论,而美国教育是快乐自由、轻松愉快。
美国鼓吹的减负、快乐的教育,最终压缩的只是中产阶级和以下的后代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