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育的教育不完整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自古以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真正的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孩子们能从学校里带进社会的知识和习惯,还肩负着一个个孩子未来的人生。

老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敬仰,并不只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当你面临无法面对难题和处境,他们能陪你打开另一扇门,从黑暗中带来光亮。

  •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的重要性。
  • 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价值和位置,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

  • 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
  • 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
  • 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

这些都是美的窗口。

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懂审美有什么用呢?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热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养鱼先养水

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鱼,学校就是水,养鱼先养水。学生是浸润在校园中的,校园中的一切,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职员工,规章制度等,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我们希望培养出美的学生,先要问一问,校园美吗?文化美吗?教师美吗?如果都不是,美育终究还是一场空谈。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

首先当然是美育课程其中包含艺术课程,音乐、美术、形体、舞蹈、话剧、朗诵、演讲等课程应该更多开设,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当学生的美育素养在其升学过程中也能和应试成绩一样,起到作用,美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当会大大提高。

其次,美育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全人教育。气质不是一种确定的技能,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需要坚实的人文底蕴。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本科,都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将分数与技能的目标反而放在次要地位。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才是耶鲁对学生的期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学校要把教师和学生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学大师林振中多年来传授生活美学,桃李遍布全国,立志将美育进行到底。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