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专业解读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数据新闻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超火爆小分支,这团火已经在中国烧了五六年啦。随着今年联络灯塔申请新闻和传媒类专业的小伙伴越来越多,这一次,我们和毕业于乔治城大学,现就职于界面新闻的校友柳书琪聊了聊数据新闻这个奇特的小众领域。

下面就是我们聊天的浓缩要点。

什么是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是一种新闻专业,反映了数字数据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分配中所起的作用。它反映了内容制作者与其他几个领域(如设计,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之间的互动增加。从记者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一系列重叠的能力”。
使

用计算机与新闻业最早的例子之一可以追溯到 1952 年 CBS 使用大型计算机预测总统选举结果的努力,但直到 1967 年才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开始得更广泛采纳。

菲利普迈耶当时在底特律自由出版社工作时使用大型机来改善整个城市骚乱的报道。梅耶与唐纳德·巴利特和詹姆斯·斯蒂尔合作,研究了 20 世纪 70 年代费城的定罪判决模式。梅耶后来写了一本名为“精确新闻”的书,主张使用这些技术将数据分析与新闻结合起来。

20 世纪 80 年代末,数据新闻在美国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亚特兰大宪法报”的调查记者比尔·戴德曼在 1989 年因“金钱的颜色”获得了普利策奖,他 1988 年的系列故事使用 CAR 技术来分析银行和其他抵押贷款机构在中等收入黑人社区的种族歧视。
国家计算机辅助报告研究所(NICAR)与调查记者和编辑(IRE)合作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第一次专门讨论 CAR 的会议由 NICAR 与印第安纳大学的 James Brown 一起于 1990 年举办。NICAR 会议自此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现在是数据新闻记者的最大聚会。

虽然数十年来计算机辅助报告从业人员非正式地使用数据新闻,但主要新闻机构首次记录使用数据新闻方式报道的是《卫报》,它于 2009 年 3 月启动了数据库。

《卫报》对战争的报道也利用了免费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Google Fusion Tables,这是数据新闻的另一个常见方面。《卫报》的 Datablog 编辑 Simon Rogers 描述数据新闻说,“评论是免费的,但事实是神圣的”。九十年后,出版这些神圣的事实本身就成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数据新闻。它正迅速成为企业的一部分。

数据新闻以明晰的动态方式把事实呈现出来,纯文字报道难以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

大数据新闻还能够描述那些看不见的短期过程,比如流言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大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能够在宏观上对某个事件看得更加清楚与全面,事件复杂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描述得直观且有趣。

如今,这个有趣特别的数据新闻专业在中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那一年,还在读大学的柳书琪正是因为点开了一条数据新闻,被其中图表、照片、视频、动画、背景声音的全方位呈现所吸引,而推开了数字新闻的大门。正是这次机缘巧合,让她开始了解数字新闻,并渐渐参与到数字新闻的制作项目中。

从乔治城大学毕业之后,她踏入了数据新闻在国内的先驱者财新网的大门实习,开启了对她个人而言最珍贵的一段经历之一。在那里,她系统地了解了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撰写文章,以及如何经营一个相对比较大型的交互的项目等等。

此后,她制作并撰写了很多有关数字可视化的文章。《3600 万流动儿童和消失的农村学生》一文中,她用形象的环形图、柱状图以及五颜六色的图标,把数据信息最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她说,为了生动而准确地进行呈现,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图表、颜色、图注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数据的可视化和一般的商业可视化的不同点在于新闻性。每一个事件后面基本上有一个新闻的来源,才引发了对整个事件的讨论。选择撰写《3600 万流动儿童和消失的农村学生》这篇文章,灵感就来源于流动儿童的增加和农村的衰落这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构思的时候,她需要考虑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再从这个角度挖掘数据、制作图表。

柳书琪毕业于乔治城大学的传播、文化与技术专业。她说,自己比很多人都要幸运。之所以说幸运,并不是因为她比常人有更多的机会或选择,而是从始至终,她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认识和笃定的理想。

对自己新闻专业的职业选择,柳书琪笑着说:“其实这背后的选择原因有点中二,”这个当年在南方周末报社附近上高中的广州女孩耳濡目染,决定追随自己的新闻梦。她一直清楚地记得电影《熔炉》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我们一直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自己。”热忱、责任感、夹杂着青春时代一点点纯粹的新闻理想主义,她选择了新闻作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新闻换言之就是影响力,”她说,“我想通过新闻这个专业,尽可能帮助一些人,减少不公平。”

但对柳书琪来说,新闻更是“术”,对于一篇真正成功的报道,采访、编纂、收集数据等等工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专业。柳书琪不愿将自己囿于一个简单狭窄的框架内,想要成为记者,不一定要读新闻系。大学本科时,柳书琪选择了在中山大学主修社会学专业,将新闻专业作为了自己的辅修。

乔治城大学的传播、文化与技术专业硕士是一个不那么传统的小众跨学科项目,少有人听闻和申请。在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下,她不仅进修了政治、计算机、统计等等方面的课程,还学了设计软件和编程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新闻多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尝试拍过纪录片,做过网站,拓展了新闻媒体不同的分支。

乔治城的课堂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规模的 15 人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方式主要以讨论为主,师生互动非常频繁。每次课前布置的阅读书目十分重要,如果不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或是没有在课前阅读或者提出问题,课堂上几乎就无法参与讨论,也不会有太大收获。

语言交流问题也让柳书琪深有感触。在国外求学期间,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成长缓慢而明显。初来乍到的她常常跟不上大家的节奏,说话之前总要纠结动词要不要加 s 啊、句子结构对不对呀等小细节,有时等到句子攒出来,大家都已经进行到了下一个话题。

和她在一起的中国同学,也往往在课堂上比较腼腆内向,不像其他国籍的同学敢于表达,不在意细枝末节的语言错误。渐渐柳书琪也鼓起勇气战胜语言障碍,坚持每一堂课都至少发言一次,积极参与讨论。到第二年时,她便能轻松做到一边讲话一边构思,心态也变得更加自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开设了全球第一的新闻专业;南加大的新闻专业则以圆活融通闻名;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的新闻专业也首屈一指;密苏里大学的新闻专业与哥大齐名,整体更为正统,注重新闻写作;迈阿密大学新闻专业也有着资历非常丰富的任课教授。对于热爱新闻的小伙伴们,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