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们的入学规划指南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准大学生们的入学规划指南

明天就是9月1日了,传统意义上的开学日。很多刚刚经历完高考的孩子也要马上迈入大学生活了,我身边也同样有几位小朋友将奔赴全国各地上学,祝贺你们即将开启一段难忘的四年时光

四年前我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对密集的信息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历史总是相似的,这些小朋友也向我询问了不少有关大学生活的问题,例如:

姐/小姨/blah-blah(我身份多变)
我要不要加学生会呀?
GPA是怎么计算的?
大学该怎么找实习呀?
保研,考研的区别是什么?

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吗?如果现在让你设想自己四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既定目标和方向呢?

众所周知,本科毕业时,无论是继续升学亦或是步入社会,简历(CV)都是你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凭证,一张薄薄的A4纸可以体现你在本科四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这篇文章,我将以简历上最终呈现的信息为切入点,从一位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以结果导向来谈大学生活或许会被批评显得有些功利,但我想说,以结果来看过程,是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大学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要等到四年后的今天,才后悔自己大学碌碌无为。

首先,简历的构成板块一定少不了:教育背景、社会实践、技能资质等几项,下面就是一张比较规范的简历模版:

因为篇幅有限,我就将简历上的重要板块拿出来说一说

1.Keywords:学校,GPA/加权平均分,交换经历,获奖荣誉

录取结果出来后,无论你读的是985亦或是“双非院校”,学校背景已是板上钉钉。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平台不够好,那么下面还有一些方法帮助你提高含金量;如果你的学校背景已经足够优秀,那么下面这些tips也能帮助你锦上添花。

1.1 GPA/加权平均分

GPA:即平均学分绩点

GPA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成绩算法,有不少同学申请研究生出国时,GPA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由于我国院校基本上采用百分制,在转换为GPA时,各大院校标准不一,例如大多数学校满绩都为4.0,但也有不少学校将满绩定为5.0,下面就以我的本科学校为例说明百分制成绩与绩点的转换关系。


(GPA与加权平均分转换示例)

加权平均分:加权平均分是国内院校在进行奖学金、评优选优时的重要参考,其计算方法为:

加权平均分=∑(课程成绩X课程对应学分)/ ∑总学分

加权平均分和GPA的区别是什么呢?

本质上,GPA和加权平均分都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指标。

区别就在于,GPA是Grade Point Average,意思就是平均成绩点数,它不参考学生的绝对分数,而是将分数对应到分数段上,一视同仁化,即忽略微小差值。

例如,同学A高数考了94分,同学B高数考了90分,按照加权平均分计算的话,A同学成绩优于B同学;但若以GPA的方式进行计算,那么A、B同学的GPA均为3.8,则体现不出分数差距。

加权平均分和GPA有什么用?

GPA和加权平均分一般都会同时体现在成绩单上,但用途不同。正如前文所言,加权平均分更能体现出学生分数的细微差距,会更公平。

●加权平均分的用途:用于国内保研、学年奖学金评选等;

●GPA:用于国外升学申请院校等;

假如我不读研,毕业后打算工作,加权平均分/GPA重要吗?

如果你不是回家继承千万家产的话,我觉得它们都重要。

加权平均分和GPA的高低取决于你每一门课程的成绩高低,因此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你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也是职场中的一项必备的技能。

1.2 交换经历

在大学期间经历一次交换访学,绝对会开阔你的视野,帮助你跳出舒适圈,同时,也能为你的简历增光添彩。我坚信在年少时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以同理心看待身边的一切,那么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我在大三时就申请了去台湾交换的访学项目,边玩边学真的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妙体验,有时候突破刻板印象去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变得更加开阔。

就大陆本科的学生而言,交换访学的目的地主要是大陆高校和境外高校。

(1)大陆高校

从哪些平台获取信息?

一般国内高校之间的互换交流,是需要各个学校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的,例如“C9高校交换生项目”,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六所高校也互相签订了“本科交流生培养计划”,因此这类信息一般需要留意自己学校官网的相关网页(例如教务处、学院官网等),也可以询问一下学长学姐往年情况需要哪些条件?

学校会根据申请者和设置名额,进行择优录取,有的学校还会举行面试进行考核。

(2)境外高校

从哪些平台获取信息?

● 学校相关网页(例如“交流合作”、“国际化教育”、“国际项目”等子菜单)

● 学校相关部门的公众号(例如XX大学国际化教育、XX大学出国留学咨询)

● 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员会官网

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员会,简称“留基委”,是直属于教育部的非盈利性事业法人单位,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对大陆本科的学生而言,若你成功申请到“留基委”的项目,那么意味着你可以免费出国学习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同时,“留基委”还会为你提供每个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心动的话,快去官网看看吧~

需要哪些条件?

● 专业成绩

(有最低绩点要求,例如要求GPA不低于3.5)

● 英语成绩

在申请境外高校时,四六级成绩认可度不高,一般需要额外提供雅思和托福成绩,且境外高校对英语成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若你想在本科期间出国看一看,那么就一定要给自己预留考雅思托福的时间噢!

交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 学分转换问题:部分学校不会认可你在交换学校修读的学分,也就是说你在结束交换后,还需要额外的时间补上未上的课程,可能会比没有参加交换的同学耗费更多心力
② 交换一时爽,搬行李时火葬场:交换意味着你又要在新的地方开启一段学习时光,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也要跟着你一起搬迁,苦不堪言…

1.3 获奖荣誉

这一部分主要是向大家说明可以通过申请哪些奖学金、选优称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首先,向大学说明本科生奖助学金体系:

①国家奖助体系: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②高校奖助学金体系:优秀新生奖学金、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校级单项奖学金、院级奖学金…

③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

第二,奖学金如何评选?

一般是由本学院辅导员牵头组织评选,有些奖学金评选只看成绩高低排名情况,有些奖学金评选除去看成绩排名以外,还会权衡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唐立新奖学金(社会奖学金)除去要求学生的成绩在年级前10%以外,还设置了以下额外条件:

第三,奖学金多久评选一次?

奖学金评选一般以学年为单位,与学习成绩挂钩紧密的奖学金会在新学年伊始表彰上一学年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而有的社会捐赠类奖学金的评选时间可能会在学期中,也可能是在学期末。

所以,还是需要你自己去留意本校的相关信息网站噢~(例如学工部、教务处等)
实习实践

2.keywords:实习经历、校园经历(学生工作)、项目经历(暑期项目、夏校、大创、互联网+)

为什么需要实习?

首先说最直接的原因吧,很多大学都在大四设置了《专业实习》这门课,学分在6-10分不等,可以说是除去毕业论文以外,大学里学分最”贵“的一门课了,面对这项硬性规定,所以你可必须找份实习呀。

什么时间实习最合适?

我个人推荐在大三或大四这段时间进行实习。大一、大二阶段课程繁忙,很难抽出整段时间,一定要以学业为重。如果到了大三大四你的课余时间较多,当然可以抽出一周3-5天的时间外出实习,若实在无暇分身,也可以选择暑假、寒假留校参加实习。

什么样的实习适合自己?

无非就是看你自己想朝什么方向发展,实习经历其实就是证明你能将「所学」转换为「所用」。

我该在哪里实习?

我个人推荐在实习时尽量选择平台较大的公司(不赞同勿喷),例如互联网大厂、四大、4A、快消公司等。这些公司多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所以若你恰好在这些城市上学,那么恭喜你能轻松解决住宿问题(因为可以住学校呀);而若你想实习的公司留自己家和学校都很远的话,可以再三权衡一下,若觉得值得就租房去实习吧(PS:有些公司还会为实习生提供租房补贴)!

在哪些找实习?

我根据自己的实习经验,总结了三大类渠道,并根据成功效率排序如下:

①学长学姐内推
②公司官方招聘渠道
③第三方招聘平台

关于 学长学姐内推

为什么它的效率最高?因为若你得到学长学姐的推荐,那么你首先就会在HR手中海量的简历中脱颖而出,率先得到面试机会;第二,学长学姐愿意推荐你,代表他们也认可你的能力,这会让HR觉得你也可以胜任相应的工作;第三,学长学姐愿意推荐你,一般也是因为他们要离职了……

所以岗位急需人手接任,那么若你能力突出,只要成功通过面试就能顺利上岗。
关于 公司官方招聘渠道

你可以留意公司官网—招聘—实习生专栏,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例如:华为招聘、阿里巴巴集团招聘、奥美微招聘等公众号投递简历。

一般来说,处理时间在3-7个工作日,不过也要视岗位缺人的紧急程度而定。

关于 第三方招聘渠道

这类渠道包括实习僧、拉勾网、各类招聘信息汇总公众号等。我对这类渠道的使用仅限于了解哪些公司在哪些城市有哪些实习职位在招,而从来不会用它进行职位投递。

原因在于,以实习僧小程序为例,它使用的是内嵌的简历制作系统,而不允许你直接上传简历投递,且它一定要承担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帮你把邮件中转给心仪公司,所以一来二去效率真的很低。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