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不同

因为生活的机缘,最近几年呆过了北京(还目睹了顺义和海淀两种花式鸡娃),上海,香港,也体验过了美国。目前居住的社区大概是80%欧美,20%亚洲人口布局。从而能够在各种文化冲突中体会到了各种有趣的小事。现在想想,还是略微颠覆了自己从来没有当妈,仅仅靠互联网阅读时候,想象出来的世界。
首先呢,如果要把教育上的价值观分类,真还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别。亚洲人里面无论是跟咱们经济水平大差不差的印度,还是渣的一塌糊涂的菲律宾,还是号称过几小龙的developed countries日韩新加坡...,亚洲人都是一家的,也强烈的和欧美有所不同。美国小小朋友(学龄前)的学术夏令营(stem, 数学之类的),基本很少能够看到白人面孔,印度人和中国人居多,偶尔来几个日韩小宝宝。白人都干嘛去了,各种露营运动,田野活动。当然,也不是说亚洲人不搞运动。也搞,就是满满的时间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鸡娃。
那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呢?
1
有一次和一个两岁孩子的美国妈妈聊天。两岁的娃基本就是正式上幼儿园的年龄嘛,所以没话找话的问到这个事。我随口抱怨了一下我们那个幼儿园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回忆赞美了一下中国的幼儿园,早上八点弄到下午四点啊。她相当纳闷的看着我,为什么这么着急送孩子去幼儿园那么久的时间?这么小的孩子不需要有一个过渡嘛?那么长时间,专注力会不会不够?为什么不在家,不在社区里面给她更多定制化的教育?
呃,你说为什么呢?算了,天聊死了。这么多为什么只能说咱们想的不一样。当然,美国的day care也非常好,几个月就可以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也有很多双职工家庭送孩子过。毕竟,美国没有爸妈帮着带娃嘛。但是,从我接触的美国家庭来说,的确如这个妈妈这样思考问题的非常多。
- 原因是,第一如果有条件,可以给到孩子更多时间,她们是更愿意自己亲身投入更多在早早期教育之上的。她们更笃信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 第二,非常坚持户外的运动时间,和社区中孩子们的社交互动。社交,运动能力也是他们在整个早期教育中最在意的底层基础。
说到这里,插播一下前面说的,为什么很多亚洲人家庭很早会送孩子学数学英文。很多也是卡着天才班的报名考试时间表来的。不是说欧美人不想送孩子进天才班。而是说他们更相信,一个五岁的孩子没考进去,是证明在这个阶段这个方面他还不适合。可以从别的方面多鸡娃多培养,也能以后爬藤校,也能人生幸福快乐。不是要逼着孩子来过早搞奥数的。
2
另一个例子是我第一次和美国人在美国急眼。周末的下午,陪孩子们在公园里面玩。我们家小宝眼瞅着就要从滑滑梯上急速而下了,有个美国小孩从滑滑梯的下面攀着就上去了。因为我家小宝年龄还比较小,反应能力不会很快。所以我选择了健步而上,把那个美国小孩拽了下来,避免事故。因为两个人速度都很快的,当时还是有些惊吓。我也非常严肃的跟美国小孩说了一遍,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小孩爸爸也闻讯而来,小男孩满是委屈的跟爸爸复述了一遍。这位美国壮汉就开始劈头盖脸的教育我。核心思想就是对孩子不能这么大声说话,不能焦虑,要有爱心,要有耐心,要呵护孩子的自信。撞一下没什么大不了,被破坏了自信才最恐怖。WHAT???真是神逻辑,对不对?我也严肃的说了我自己的论点。当然,吵得很郁闷。我也很委屈好不好。明明防止了你们家娃被撞,还被这么耳红脖子粗的教育一顿。
不过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也非常典型对不对?
美国人从小都是很倡导鼓励,珍视自信。也导致有的时候,长大了超级脆弱。哈哈。看看那个《美国工厂》里面的工人,个个演讲起来领导力十足,说起来权益头头是道。机器操作过程中,被中国上级吼了一句,就眼泪哗哗,表示无法继续在如此环境下工作下去。当然,我也看到,当亚洲娃有些害羞有些害怕的时候,经常也都是美国小朋友跑过来热情大方的拍拍他的肩膀一阵鼓励,甚至牵着手带着一起尝试新鲜事物。注意哦,其实这些美国小朋友也就三四岁,其实他们也都彼此不认识。再回忆一下《小欢喜》啊,《天空之城》啊,等等。亚洲人的确不知不觉中更在意服从,欧美更在意自信。我知道服从看起来不是一个好词,自信是一个好词。但是在此不是有任何褒贬之意。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信的,有创意的,而不是就听话的人。反思一下,我们跟孩子说过多少次听话,辅导作业的时候吼过多少次发朋友圈说要速效救心丸。不过同样的情形,的确老外的方式不同。
3
香港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中西方文化交融。
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也都非常不错。可是有很多中国人家庭上了国际学校,也都很容易上着上着就转学变卦了。欧美的教育早期更容易是play based,每次问孩子怎么样,干了什么?似乎就是去玩了一天?中文字大字不识,英文字也大字不识。眼瞅着邻居家的孩子都快学乘法了,你能耐得住性子嘛?等待孩子终于更好的探索出了自己的热情所在,等待孩子底层思维能力有更好的发展后突然爆发潜能?等不到那一天啊。我们家附近有一所非常好的国际学校,基本社区里面的孩子多半都在那里上学。也基本上所有亚洲人家庭,都会给孩子另外请家教上辅导班。这样看上去什么都有了,欧美教育的精华,亚洲教育的鸡血。其实孩子非常累,也内心很郁闷。比如说,他们真的很难在学校里面同学都非常认可的体育活动中脱颖而出。咱们排除天然体能差异,的确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练习啊。不过欧美也不是就干等着潜能爆发,顺其自然的发展学术。他们会花很多功夫在刚才说的底层思维锻炼上,虽然这些训练没有任何证书可拿。而到了初中或者高中阶段,所有的学术,至少的一艺一体,压力都来了。如果是要爬藤,基本上也是需要每天五杯咖啡,五点起床的。这个时候,人家体能上也具备了熬夜的潜力。所以说,总觉得亚洲人会在教育这个事上更着急出成绩,而美国人能熬。这个再往下说原因,当然也会当地的社会发展程度,人口结构,历史境遇都有很大关系啦。
这些的好坏,也不是能够一言以概之的。你从爬藤的成功来看,亚裔的比例一直非常高啊。你从CEO的数量来看,印度人证明了不是说我们从小熬夜看书就没有领导力的。这几天,一向黑中无止境的bloomberg也发文章问:如果我们所有人都错了,我们误解了中国。中国的发展不能说是建立在窃取别人的知识产权基础上的。
4
我想,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爸妈。
爸妈的身体力行,价值观传导,决策参谋。以及,爸妈选国运的能力。能够找到一个社会的康波周期的快速发展进去,那个乘风破浪的快感。相信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年轻人有感受到。而反之,相信香港的年轻人有痛苦到。
补充材料:
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