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转学申请攻略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本科转学是很多中国家长不能理解,不忍直视的问题,最大的障碍是“面子观”难过。

最常见的问题莫过于:别人家孩子能直接进入大学,我的孩子为什么要进入2年制或者4年制的学院转学?我的孩子进了这个学院或者学校,转到更好排名的学校要多少分?难不难达到?什么要求?成功率高不高?没有后续大学的录取拿什么保障?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中国我们从不苦恼这样的问题,因为想转专业都很难,更不要提要转大学。不同于中国教育的一线直达,“火箭式”上升的教育制度,美国崇尚自由和平权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了,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选择的机会,也让更多人坚信“草根也可以称为英雄”的社会环境真的存在,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人生信条值得膜拜。

诚然,美国本科转学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前总统奥巴马,奥巴马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讲述了自己从洛杉矶 Occidental College如何经历了孤独和纠结,最后决定转学到一个更多元化,文化和城市化气息更浓郁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不仅是奥巴马,我们学生也有写过特朗普是从他的母校转学去的沃顿~

诚然,我们井不是吹本科转学有多美好。也不是鼓励每个学生都去本科转学,我们想做而又恰好力所能及的就是给广大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美国本科留学新思路,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美国本科教育的“魅カ”ーー转学空间的根基。

美国本科教育强调个体的塑造,人为本的教育,旨在如何培养一名具备一定知识宽度,思维平衡性极佳,体现现代公民素养的“社会分子”。

所以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会根据各个专业学科的共性,统一在大一和大二的阶段开设包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等通识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挖掘兴趣和特长所在,铺设条通往专业技能展现之路。

所以美国转学的空间井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建立在稳定的教育模式之上,在大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不仅仅夯实了知识的体系,重要的是逐步完善了“自我认知”,蓄积了“攀藤而上”的力量。

美国本科留学最常见的三类需要借力爬藤的学生,我们归纳如下:

a.没有充足时间准备SAT和 TOEFL等标准化考试

b.SAT和 TOEFL等标准化考试不停刷分,但分数仍然不理想

c.SAT和 TOEFL等标准化考试分数理想,但运气不佳被名校拒之门外。

那么将转学申请准备分成硬件成绩+软实力+综合素质这3个维度来展开。无论陆本美本的转学申请,招生官们的录取审核考察,都会涵盖这些方面。

1硬件成绩

硬件成绩包含课程成绩GPA,语言成绩托福或雅思(选其一即可),美国“高考”成绩SAT或ACT(选其一即可)等。

★ 前置课程

和新生申请不同的是,很多学校对于转学生有或严或松的前置课程要求。如果你没有完成应该上的前置课程,你可能会被秒拒。以数学系为例,康奈尔大学要求转学生修完多元微积分课、线性代数和一门计算机语言,但我当时因为没选上多元微积分所以没上。你需要调查好自己有意向的学校的对应专业并且提早的把课上完。

★ GPA、学分

在GPA层面,对于大一转大二的学生,高中成绩在GPA中依然有重大影响;而对于大二转大三的学生,招生官在审核GPA时的主要精力在于大学期间的GPA,高中时期的成绩对于此类转学申请来说,影响很小。还有就是学分问题。UCB UCLA之类的学校对你目前修的学分有很严格的要求,印象中是60-80 Semester学分。如果你在之前的学校太不努力/太努力修了太少/太多学分,你会不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学校允许你转很多的学分,这也几乎同时意味着你必须延期或者在新学校overload来满足毕业要求。其实还有潜在的学分损失问题,但一般来说规模够大的学校很少存在这样的问题,除非是学制问题:一门多元微积分在quarter学校可能是两门课,在semester学校就是一门课。

★ SAT/ACT

其中,在TOP20往后的美国大学里,通常情况下,达到30个可转学分,即可免除对SAT或ACT成绩的要求。而如果申请目标定位在TOP20级别的顶校,优异的SAT/ACT成绩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我们从国内985转学到藤校宾大的学生,SAT成绩在1550;而我们马上在19年秋季入学美国的,从国内211转学到TOP30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及北卡教堂山的学生,是没有SAT/ACT成绩的,也顺利拿到了录取。

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申请目标定位在TOP20-60的美本转学来说,硬件部分的必须要求是GPA+语言成绩。除此外的所有其它成绩,比如AP/SAT II等等,都只是锦上添花,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去考虑。

★ 语言

在语言成绩方面,除非已经取得了105+的托福或7.5+的雅思,否则都值得考虑刷分。即使在新生入学申请中,有硬伤的语言成绩,也往往对申请的伤害要更大于SAT/ACT。转学申请中,语言成绩的比重更是明显高于SAT/ACT了。 总结,硬件方面优先级排序:GPA>语言成绩>SAT/ACT>其它类型标化考试。

2软实力

文书是广泛意义上的软实力,此“文书”非彼“文书”。狭义上的文书只包含每所学校的命题essay或者著名的why transfer大文书,可称得上是软实力中最精华的部分。

但经过我们多年的申请经验反复验证,转学申请中的推荐信及个人简历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所讲的文书,意指这一整套申请文书。

★ 简历

简历的重要性,在2018年CA(Common Application,美本申请中最大的网申系统)转学申请系统大改之后,尤其凸显出来。

新版的转学申请系统,不仅仅在各学校通用的网申部分给出简历上传的单独板块,有些大学在额外附加的问题设置中,也单独列出了简历上传的要求。

对招生官而言,你的理由必须得是让人感觉到你确实是需要转学的。最典型的是你想学的专业现在的学校没有、你想从事的行业在你所在的区域不发达,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希望换专业但是现在的学校内部有规定不允许。

例如许多学校下属的工学院以及文理学院各自有自己的计算机专业,但两个专业一个偏应用一个偏理论,也就意味着一个适合找工作一个适合搞学术。同时出于各种考量,一般不允许学生在两个专业间变动。

如果你在文理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希望去偏应用的计算机专业却被禁止。这就会是一个好的理由去申请转学。所以,提前有意识构建个人简历,就很有必要了。

★ 推荐信

推荐信在申请审核中所占的比重,分情况而论。平均情况下,美本转美本相比陆本转美本,推荐信的重要性高出至少一个量级。关于材料则主要是现在学校的transcript、申请学校的essay、老师的推荐信还有标化考试分数的递送。一般transcript是最没问题的,直接去现在学校的registrar request就可以,但要注意成绩生效日期防止寄了老的transcript。

推荐信是很重要的,在gpa活动差不多的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的。强烈建议多和教授聊天,让他们了解你,然后多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学术天赋和兴趣。标化考试分数要注意不要过期了,如果你大二申请转学很可能之前的成绩已经不能用了,要提早重考。
还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叫college report。大概就是证明你没有任何学术不端和犯罪记录的东西。学校里可能会有一个conduct office专门开这个证明。这个东西麻烦点,要特别留意。

如何在明确要转学离开此前学校的情况下,保持对学术的敬畏心态,积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自己的个人成长所用,而非在消极悲观中等待转学的那一刻,全赖于推荐人的描述。 之所以说推荐信对陆本转美本学生的重要性更低,并非在于推荐信内容本身的要求有多大的差异,而在于陆本推荐信在普遍意义上的内容可控性更高的客观事实。

有意识提前物色合适的推荐人,并积极维护与推荐人的联系,无论陆本美本,都是申请准备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不容小觑。排除少数在转学申请中,不需要也不接受推荐信的大学,绝大部分学校需要1-3封推荐信。 总结来看,软实力重要性排序:命题essay/why transfer等申请文书>简历=推荐信。

3综合素质

美本转学虽然与新生申请有诸多差异之处,但终究逃不出本科申请的范畴。

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决定平均来看,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综合层面的看重程度是更高的。

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在普遍意义上,比研究生阶段更偏向博雅教育的深层次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差异。 那么,受这个底层教育理念的驱使,本科申请审核过程中,招生官们在学术水平与智力水平之外,同时也会关注每个学生在非智商层面的发展潜力。

通俗来看,综合素质在很多时候被简化并误解成所谓的“领导力/志愿者”等滥俗的仪式性的“课外活动”。

实际上,鉴于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和擅长点,其实美国大学对综合素质的考察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且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对于越顶级的大学,精心打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从而营造不同思维特点与个性特长的交锋的氛围,是招生官们招生时必须要考虑在内的。

所以做自己是最好的策略,不需要逼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领导型”人才。

领导力并不简单等同于在某个社团里当过头儿,或者在班里当过班长。去图书馆免费干过活儿,也不等同于社区服务精神。

每个学生深藏在内心的擅长做好的事情,发自内心能够为之废寝忘食的事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这其中可能包含着专注力/同理心/洞察力/主动贡献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善于灵活调动周围资源的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任何一点发掘出来,顺应本心,让有天赋的领域发展成特长,成为无可匹敌的独特优势。所以,如果有心将申请目标定位在顶校,综合素质的有意塑造就是个必须的准备项了。在这个方面,不用执着于具体活动名目的筛选,而是先充分了解自己,从心出发反而更容易找到方向,也更容易坚持,并且容易做得好、有产出。

4总结

从大概率上,把握好以上3个维度的关键要素,转学申请的准备就不会跑偏。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能力优劣势,如:

★ 此前已有的各方面的基础;

★ 当前所在学校的资源情况;

★ 个人的时间管理协调能力;

★ 不同时间节点的优先级把握能力......

诸多方面,具体到个人的最优时间规划方案,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美本转美本的方式,提供了可以比喻为“曲线救国”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大一和大二的时间,积极应对考试,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稳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最重要的是节约当下的时间,可以更好研究目标学校的录取要求,沉淀自己的优势,制定更高效的“爬藤”战略。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