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之国际学校解读
因为米粒妈之前在美国读书、工作过好多年,所以后台经常有读者给我留言,问怎么给孩子选国际学校,孩子什么时候出国合适。
甚至有些读者自己还没孩子呢,就已经在筹划了。
类似的问题,身边也经常有朋友问我。
米粒妈还有几个留学回来的朋友,他们大多是在国外读了一年研究生就回国了,现在做留学、移民中介。平日里,他们接触了太多梦想留学、移民的家庭。
一次聚会,聊到留学的事,他们问我意见:
“孩子中学出国太晚了吧!是不是应该小学出去比较好?还是幼儿园就走?”
我没说话。
另一个朋友(他还没孩子,正和老婆备孕呢)立马抢话:“要我说,幼儿园都晚,最好一出生就在国外。”
我和米粒爸对视了一下,确认过眼神,我们内心OS是一样的:这是要聊天聊死的节奏啊!这让我们怎么答?在这个问题上,我跟米粒爸和他们的想法完全没办法融合。
我不会移民,也反对过早送孩子出国,而且之前我就写过文章《作为留学生和妈妈,我为什么坚决不移民?》《作为留学生,为什么我坚决反对送孩子早早出国留学?》。
今天,米粒妈索性吐槽彻底点儿,我不仅反对早早送孩子出国留学,我甚至不赞成孩子太早进入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水平参差不齐
北京的国际学校,那些大家心目中分量很重的,大名鼎鼎的,比如HJ、ZJ、AD、WF等等,打广告打得最凶。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接触到很多留学生都来自这些学校。
像这些国际学校,每年可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申请到一所学校,出国以后,他们完全自成一派,形成一个内部的小社会,不需要接触美国人,或者其他留学生,不懂英语也能生活得很好。
他们抱团特别严重,每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特别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从贵族学校出来的,高人一等。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留学生就是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整天吊儿郎当,不学无术,胡吃海喝,夜夜笙歌,在出租屋里天天party、宿醉、嗑药、挂科,经常换跑车、改装、玩漂移,副驾驶的妹子天天换。
后来我听说,给留学生的贷款特别火,我还奇怪:留学生一般家庭情况都不错,为什么要贷款?
后来才知道,富豪家长们也怕孩子瞎花钱,每月固定给孩子汇一笔钱。这笔钱够孩子生活得很好了,可是要是买豪车、超跑,就得靠那些贷款机构了,汗!
家长还以为一年花几十万,孩子会带着一身本事回来,可事实上,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他们送进国际学校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彻底变了。
经常有人跟我说,某某明星把孩子送去了某某国际学校,一年学费几十万,校舍设备如何如何高大上。
我只想问一句,你觉得明星懂教育么?哈哈哈哈。一个是因为对教育一窍不通,另一个是需要保护父母和孩子的隐私吧。
明星参加商业活动,一场的费用就够孩子两年的学费了,所以学校教学质量如何,性价比如何,对他们来说真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是奔着把孩子养成才的目标,米粒妈觉得,还是不要太早把孩子送到那些天天打广告的国际学校吧。
我的一个朋友,在南方办国际学校。他跟我说,办国际学校非常赚钱,而且很容易取得办学资质(事实上,AP根本不算资质,因为不是教学体系,只是个考试而已)。照那个朋友的原话说:“把校舍盖得漂亮些、高大上一些,家长就买单。”
有的国际学校,打出的招生广告让我笑得肚子疼:本校XX同学申请到了加拿大的哈佛,澳大利亚的耶鲁,新西兰的牛津……
我和米粒爸刚回国时,还考虑过家旁边的国际学校,据说也超级难进。
我们还特地参加了他们的学校开放日。那天,米粒爸拿了一本国际学校的招生宣传册回家,翻到毕业生留学申请情况那一页,米粒爸当时就把宣传册摔倒了桌子上,撂下一句话:“就这些学校,还吹呢?咱家米粒一天学不上,也能闭眼进!”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进入国际学校,每年几十万的费用,只能申请到美国排名百八十名的学校,真没多大意义。随便上个公立学校也可以呀,还能多学学国内严苛的数学物理,和迎难而上的意志力。米粒妈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的室友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这个中国室友,从小学开始就一直读国际学校,而且是学校里的佼佼者,成绩优异,还是学生会主席。但她所有的科目都要选择最简单的,即便这样她也完全跟不上。
比如数学,我们学校分为难度版数学(一般中国人上),和简单版数学(一般美国人上),和超级简单版(给美国人里数学差的上)。
我这室友选了最最简单的(美国人的简单版)。我看了一眼课本,反正不如我们初一的难度……跟三年级奥数难度差不多。
没想到,我室友天天掰着手指头,怎么算也算不明白,经常做数学题做到后半夜,好多次不让我睡觉,拉着我给她讲。关键是,我的美国室友,学历史的,数学不好(就是100-15都得计算器摁一遍的那种),都比她强多了……经常给她讲题
还有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国际学校的孩子英语好。我很奇怪,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哈哈哈哈哈。
国际学校的孩子,如北京HJ,ZJ,AD,WF这种大名鼎鼎的国际学校毕业的孩子,英语真的不咋地啊,并不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强。正因如此,他们才特别抱团,才能几乎大学四年都不跟外国人交流啊。
我们公司海归特别多。中午我问他们:“你们有什么国际学校孩子英语不好的例子吗?”一个男同事说:“人人都是例子啊!国际学校孩子,英语哪有好的?!”然后其他留学生们一片哄笑。虽然有点片面,但却道出了一部分真相。
当然啦,也有像顺义国际等顶级国际学校的孩子英文特别好,跟外国人差不多,但也有其他的弊端和隐患,咱们在后文会展开来讨论。
也许你要问,不上国际学校,将来出国留学能适应吗?其实,公立学校出来的孩子,不管英语好不好,都是出国2-3周左右就完全适应了。真的不用担心。
做好英文启蒙和教育,孩子妥妥比只上国际学校,不做英文启蒙的孩子英文好得多。
之前米粒妈测评过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国际学校,就从最简单、最直观的学校录取情况这个标准看,好的国际学校真的两只手就数得过来。
国际学校的乱象,导致你极有可能把孩子送进了一所校舍漂亮,但毫无教学水平的环境里。
花了几百万,学了十几年,最后孩子申请到一个100名的大学,在国外继续混在留学生的小圈子里,然后回国。
那些明星的孩子,回国进入演艺圈;富豪的孩子,回国可以接班,可以做任何喜欢的事。咱们的孩子怎么办?
别把孩子养成了黄皮肤的外国人
有人说,国际学校也不都这么差,你了解到的学校不好,不代表就没有好的国际学校。
对,当然有一些好的国际学校啦。
米粒妈一个好朋友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被送到上海最顶尖、最难进的国际学校。看她的朋友圈,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真是很有见识。平时作业、日记、自己的日程安排……不仅全是英文,连书写都和外国孩子一样。
美国NASA夏令营当然是标配,去英国牛津大学的夏校,去南美洲探究玛雅文明,去泰国做野生动物志愿者……上次他们来北京,我们一起吃饭,那孩子一张嘴,非常地道纯正的伦敦音,我和米粒爸都惊呆了。
她家娃的书架上,几乎没有什么中文书
她对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社会的了解真的少得可怜。甚至一些对中国的看法,是从外国人拍的纪录片、英文课本里获得的。那天我们正好聊到香港暴乱,没想到,这个五年级的小姑娘开始用英文跟我们辩论,最后撂下一句:“Why can't you Chinese understand democracy?”(你们中国人怎么就不理解民主?!)我们乱哄哄的饭桌突然就安静了。
这哪是中国人,这完完全全就是个生活在国际学校院墙里,被西方媒体洗脑的外国孩子呀。英文说得再溜,“国际视野”再好,完全不懂中国,又能怎么样呢!
之前跟你们讲过,我和米粒爸的一个朋友,是高盛亚洲区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因为他们夫妻俩都在香港的投行工作,住在香港,所以孩子只能在香港上学。
每次我和米粒爸去香港,或他们来北京,都会一起聚聚。
这两位朋友跟我们都属于老留学生(当然人家夫妻都是最牛的藤校,跟我们不一样哈哈),在国外留学、在华尔街工作了好多年,具备顶尖的国际视野和见识。
和一般在国外读了一两年研究生就回国的人不一样,我们在美国生活了五六七八年,接触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越知道到对一个孩子来说,文化根基和身份认同有多重要。
高盛这个朋友,他们孩子跟米粒一样大,虽然在香港读国际学校,但是每个周末都安排孩子自己坐车过关到深圳,参加少年宫的学习和活动。
对他们来说,学到什么并没那么重要,但这是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了解内地同龄人的最直接的窗口。
甚至寒暑假,其他同学出国旅行,他们反而把孩子送回内地老家,他们要争取一切机会让孩子多认识中国。
高盛总经理说,对任何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拥有文化根基。没有根基的人,只处于社会边缘,是不可能融入社会、影响世界、成就一番事业的。
他说,乔布斯、扎克伯格能在美国做出大事业,因为他们懂美国。米粒妈,你能影响那么多新一代的父母,是因为你懂中国。像我,能做到大中华区的重要职位,也是因为我懂中国。
最可怜的就是小小年纪就国际学校长大的孩子;或者在国外长大的亚裔。
跟美国人比,你永远是个亚洲人,你不懂美国;跟中国人比,你已经完全西化了,你不懂中国。你只是边缘人。
米粒妈之前听了一本书《How to American》,作者出生在香港,小时候就随父母去了美国。
为了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他逃学、宿醉、给黑帮打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跟别的亚洲人不一样。他选择做一个脱口秀演员(standup comedian),类似咱们的相声演员,因为这是完全融入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的象征。
他成功了,但这一路的努力和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他时隔十几年,第一次回到香港,见到昔日的发小,他的小学同学,如今对方已经是投行大佬,无论薪水、身份地位、生活质量都甩他几条街,这对他是莫大的打击。这么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又如何?
在一家香港的小面馆里吃面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在美国,他每一天都没办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每一刻都在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美国人(prove himself as an Asian);可是在香港,他不需要像任何人证明什么,他就是普普通通一个人(he's just another guy)。
这就是为什么ABC在国外生活得很辛苦。你要证明自己给别人看,但你却可能永远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我完全不怀疑,优秀的国际学校,能把一个从小就读的中国孩子变成“外国人”。但变成“外国人”的孩子,也未必能走得远。
不去国际学校,照样能有国际视野
米粒妈不太赞成孩子太早出国、太早去国际学校,但学好英文、拥有国际视野非常非常重要,这两者并不矛盾。读公立学校一样要学好英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其实很多非常棒的公立学校出来的孩子,英语一点不比国际学校差。事实上,北京申请进入藤校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学校考过去的。他们正手能考上清华北大,反手能申请到哈佛耶鲁,这才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哈哈!
学好英语,往大里说,能得到顶级国际院校的留学机会、顶级名企的工作机会;往小里说,常青藤院校的免费公开课、原汁原味的英文小说和电影、出国旅行不跟团……学好英语,就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而拓展国际视野,也并不一定非要去环游世界。可以是一套妙趣横生好书,一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
有一个美国妈妈,家里并不富裕,从未踏出国门。但她每周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个国家的美食,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国际视野。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当年受了太多应试教育的苦,现在有条件了,一定要让孩子接受素质教育,像外国孩子一样有无忧无虑的童年,静待花开,玩着玩着就学会了……
米粒妈有两个70后朋友,他们的孩子都是小学四五年级,谈到孩子在国际学校里的项目制学习,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满意。
可能他们小时候确实没有素质教育。但哪怕米粒妈近20年前在北京重点高中读书的时候,课程里也都有很多素质教育、项目制学习。
在我们那个年代,音乐课,学唱英文音乐剧,学期末还要排练演出;艺术课,我和几个好朋友还一起拍摄、剪辑了一部高中纪录片;因为爱好写作,还在老师的帮助下,设立了五六百人的文学社,并没有那么应试、死学习。
现在的公立学校,就更加素质教育了。学院制、走班制、学生开公司、经营咖啡馆……和咱们上学的年代,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啦!
公立学校当然学得更苦,但米粒妈一直认为,任何的学习都要经过努力,也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没有什么成功是信手捏来的。
应试教育体制不算完美,但外国的月亮未必更圆。培养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外国人”,未必能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却能创造更多新的问题。
如果因为户口等原因,已经在读国际学校,那就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真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