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读博优势分析

香港的大学提供3年制和4年制的博士学位项目。3年制博士学位 :通常情况下要求申请者拥有硕士(相同研究方向)学历背景;4年制博士学位 :主要提供给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授课型硕士背景的学生。
(注 :2年制的MPhil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转成博士的机会(获得候选资格并满足课程要求);PHD学生也有机会在项目初期有效期内转读MPhil。)
香港博士奖学金优渥
香港PhD奖学金可以按照奖学金不同来源可以分为三类:
政府奖学金
主要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RGC)于2009年设立的香港博士奖学金计划(HKPF),这类奖学金由于金额较多,申请限制较少,竞争最为激烈,要通过个人申请、学校提名和RGC最终确定才发通知;
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的CSC奖学金
这个大家再熟悉不多了,在此不多做解释。
大学奖学金
香港各大学设立的奖学金,比如港大的UPF,这类奖学金金额较少,但种类繁多,且申请到后没有过多限制。
研究奖学金
各大学设置的类似于美国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比如香港大学的PGS,这类奖学金额度较高,但是申请成功后往往要签署相关岗位工作要求的协议。一般的标准是博士研究生每月15000-20000港币。
港校对于PhD的奖学金政策非常友好,被录取的PhD都是保证有校级奖学金的。奖学金的最低标准基本是每年20万港币,并会因为通货膨胀的关系每年有一定涨幅。这基本可以覆盖在香港的一切开支,当然还是建立在中规中矩的基础上。
优秀的PhD则会有机会申请到香港政府奖学金(Hong Kong PhD Fellowship,简称HKPF),这项奖学金在今年已经涨到了每个月25k hkd per month的水准,并且名额也从奖学金设立之初的120左右涨到了现在的250人。甚至理大某系的一个政策是对于拿到HKPF的PhD还有每月1W HKD的来自系里的奖励。
香港的奖学金水平在全世界范围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对比英美这样主流的留学国家,香港的PhD收入可以说不相伯仲;在亚洲区也是远高于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此外,不得不说英国、澳洲、欧洲本科直博难度相对较大,通常需要硕士学位,而香港和美国则相对更接受本科直博。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PhD项目都是提供funding的,因为很多导师的经费其实是有限的。那么PhD offer意味着拿半奖(免学费不提供生活费),甚至意味着全部自费。在这种情况下,将产生一笔巨大的开销,并且同时面临毕业风险问题。以帝国理工(IC)为例,曾有一位学生被IC的某PhD项目录取,但是却面临着没有funding的问题,因此提问是否建议自费200万去读PhD,面临着非常大的纠结。
更早的录取,等待不煎熬
PhD录取需要依次通过三道关卡:导师个人,系里的录取委员会,研究生院。但对于香港而言,导师的权利一般是非常大的,如果导师敲定你了,后面主要就是流程上的问题了。所以说,很多申请者在拿到导师的口头offer之后就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香港本身申请开放就比较早,从9月就陆续开始,申请人基本11月就可以得到导师的口头offer,而这个时间点,很多英美学校的网申可能才刚刚开始。
此外,港校的招生越来越早,有一种与内地高校抢生源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效仿内地高效的保研夏令营开办了很多夏令营以及提前批招生计划。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让内地优秀的本科生不会面临是否要放弃保研的压力,也就因为提前批招生的稳健性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内地学生。以CS为例,港大在5月和9月有两轮提前批招生面试,中大和科大分别在5月、9月设立一场提前批招生。此外,科大工学院、中大药学院、中大市场学系都会组织与招生相关的夏令营。
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就业前景
不论是毕业之后去工业界还是学术界,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继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的世界第四大湾区都为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这些新兴院校以及诸多高效附属研究院的建立,自然而然形成了较大的科研人才缺口,正好能够和港校PhD的出路形成很好的对接。
对于IT行业,深圳则更是作为全国的领军城市,汇集了华为和腾讯的总部以及诸多国内顶尖的IT公司,深圳的孔雀人才引进计划则更是有着非常诱人的条件(可享受高达150w的补贴);对于金融行业,香港则作为“纽伦港”之一的世界级金融中心,汇集了非常多的顶级投行券商,机会也非常之多。
除此之外,加上港校top3本身在大湾区的深远影响力,毕业生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平台与更多可观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