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势的SCAT高分秘诀
最近CTY天才营公布2019年秋季中国地区笔试时间,也就是常说的SCAT考试。
了解CTY天才营的家长都知道,这是CTY的一项入学考试,是针对智能和学习进度超出平均水平的中小学生,进行数学和英语单词逻辑两项能力的测试。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SCAT如果考不到高分,会不会是英语水平不行?专业词汇不够?还是数学程度不高?抑或是速度跟不上?
这些都可能是原因,但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思维定势不能改变。
今天就再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SCAT极为独特的得高分奥秘。
SCAT的题型是很特殊的,不仅和国内学校一般的考题,也和美国英国的其它考试的题型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数学里面最另类的选项“Not enough information is given”,让很多初涉该题的孩子困惑不解。因为这和他们平时习惯的数学——给条件,然后计算出来——差别太大了。
有一次我跟一位理工科超强的朋友,同时也是个中学生家长聊起来,我说为什么一些明明很简单的题,我们的孩子却做不出来,或者做错呢?那位朋友说,就是因为他们平时练得太多,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定势了。
目标是“比出大小”,而不是“算出结果”
我们的孩子往往看到题就算,一看到数字就自动地算出答案,甚至有的心算能力极强,比我老人家脑子快多了。然而,这一定是好事吗?
比如说看到以上这道题,孩子们有几种反应:“球体积怎么算?不会啊。”“系数是四分之三,还是三分之四呢?记不清了……”“我知道,我算一下….”过了没一会儿,把4/3也乘了,把3.14也乘了,小数后面几位都算出来了。
这里就首先要打破一个思维,A项是多少不重要,B项是多少不重要,两项相比的结果才重要。比如,7年级的K同学根本就不知道球体积公式,但是他看到B项里面有个“7”,他就判断出“因为7很大,所以选B。”他学校的数学老师,只要不是教体育的,肯定会觉得太不严谨了。但是这个“草率”判断的背后说明什么?说明他明白两项都是体积,而体积是一维长度的立方关系,球和圆柱的体积都和π成正比,圆柱的体积和高成正比。只有懂得这些,才是懂得体积计算的实质,而不是记忆那个公式。
不要“精确计算”,要“简化计算”
SCAT机考,要在22分钟内完成55道题,平均每题24秒。读题读得慢的也许都要平均20秒以上,做题的时间哪里来?
这个题只要读懂题意,就很容易,于是我们小朋友的强大计算能力又上场了:$54.55X20% = $10.91,那么恭喜这位小朋友,至少浪费了5-10秒时间!
英美的数学水平一直以来被中国人嘲笑,计算能力差。他们的数学习题里面,专门有一种叫做估算题,就是明明可以算出精确值,偏偏不让,必须用近似值来估。这种估算能力到这里就派到用场了。$54.55 X 20% > $50 X 20% = $10 > $8。
我在教一对一课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孩子讲他的做法,能“算”出来,当然很好。但我都会继续追问,能不能不算?能不能减少计算量?时间哪里挤出来:把计算量减少到最少。
我喜欢让孩子讲,因为讲本身就是澄清他自己思路的一种方法,而且我确实也从孩子那边学到很多。就有一道题,我从七年级的H同学那里学到了一种简便的算法,后来又从八年级的V同学那里学到一种完全不需要计算的方法。
“蒙”还是“算”,要有主见
一开始不习惯选项D的同学们呢,渐渐习惯以后,选D的次数就开始增加了。“这个数不固定,所以信息不足,选D。”“我就蒙一个呗,反正你说不用算的。”
这个题一般错了以后自己还不太相信:“男生女生的数都不知道呀,那不是选D吗?”所以这里思维还是在固有的模式里面。信息不足,是不足以让你判断哪个大哪个小,而不是不足以让你把结果“算”出来的那个不足。的确,女生的比例是“算”不出来的,但是这个比例是否超过3/4是可以有确定的判断的。
因此,这个貌似该蒙的题,却是应该老老实实计算的。
A项和B项都“没关系”,怎么比?
被我那个朋友说了我们的孩子由于刷题过多,形成了思维定势的话以后,我一直感到有点郁闷。一直到八年级的A同学来上我的课,他成为了第一个把下面这道题真正做对的同学。后来,七年级的K同学成为做对这题里面年龄最小的同学。而且他们两位的解释都完美无缺。
但很多其他的孩子,一看这题,就会觉得“这哪儿跟哪儿啊?”“这两个东西都没有关系,怎么比较?”
所有存在数值的东西都是可以比较的,只是比较结果不同而已。看似没有关系的东西,需要你自己去把关系“构造”出来。需要你自己进行分类整理,A项大的情况存在吗?B项大的情况存在吗?两项相等的情况存在吗?
如果纠结于“被告诉”条件的思维,那就转不出来了。
A同学在视频那端画的示意图,完美无缺的解释了两种不同情况,没有被固定了思维的灵性,给我带来美好的授课时光。同时,虽然A同学是公校生,但他今年夏天在英国参加过STEM夏校,的确对他的数学词汇很有帮助,读题几乎没有问题。
没有“学过”,就一定“不能做”吗?
SCAT考试超过平均水平两年左右,所以里面有不少知识点是没有学过的,尤其是一个年龄阶段里面年龄最低的,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很多孩子看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出现,就会说自己“没有学过”。然而,没有学过的东西,一定做不了吗?
六年级和七年级的很多同学都会说自己没有学过概率。然而,这个题需要你学过概率吗?概率,在成为数学概念之前,首先是一个生活概念,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意思。其实,概率题甚至在2-3年级题里面就有,但用的不是“Probability”这个词,用的是“Likelihood”,其实两者完全是同一个意思。
以上题来说,所谓“不是两次都是6”,就是可能是有1次是6了,那明显就比A项要大一些。至于到底数值上大多少,那才是需要学了才知道的。
让你的“逻辑关系”战胜“单词量”
讲了那么多数学也来讲讲英语逻辑。我个人认为,相比单词量,逻辑能力对于做题来说,占的比重还要偏大一些。或者说,在单词量不高的情况下,逻辑能力有助于大大提高正确率。所以我经常会鼓励一些数学好的同学也挑战一下英语试题,因为数学好的,逻辑关系一般都很清楚。
例如上面这题,一般题干的两个词都会认识。不过也有的孩子不知道手帕了,还以为是纸巾,因为离我们小时候上学还得检查有没有带手帕的年代,离得太久远了……
扯远了…..但如果判断出handkerchief是cloth的一种(categorical,分类关系),而且两个都是名词的话,就可以用排除法去掉不可能的选项。A:即使不知道什么是turbulence,但是会有一种什么水吗?可能性不大;B:前者是形容词,排除;C:前者也是形容词,排除;D:不认识agony,但有个什么东西是一种感觉,挺靠谱的。
再例如这题,如果题干两个词都不认识。大几率“蒙”的话,对词性,对形式。前者动词-ing形式,可以排除A和C。再看第二个词,很可能是个非实物名词,name tag是个实物,所以最大可能性是D对。
我们不能说SCAT是最好的题型,但它有自己的独特的“美感”。不能说它考查了孩子全部的能力,但是它至少考查出了独立思维的能力。数学的实质,并不是计算,所有的计算都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数学的实质,是逻辑判断、抽象和分类能力,对于实际情况的灵活掌握和判断,这是我们人脑最独特的功能。最强的数学能力,是不用画也不用算的。英语学习的高级状态是形成“语感”,数学学习的高端境界是形成“数感”,这是我从SCAT中最大的领会。推荐非CTY的同学也来学习一下SCAT,对于SCAT题你越主动出击,去掌控它,就越感到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