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眼界,孩子的境界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父母的眼界,孩子的境界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报到季,一湖南籍父亲,带着女儿长途跋涉26天、徒步1300公里到汕头大学报到,被誉为“最有仪式感的打卡”,引来众多媒体关注和网友点赞。

一、父亲的远见卓识,让孩子更加笃定地走向人生新阶段

高考前,这位父亲卢庆丰和女儿卢悦约定,一旦考上大学,不管在哪里,都要和她一起徒步旅行去报到。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卢庆丰就带着女儿一起准备攻略,他负责路线制定和路线图绘制,全程的食宿、花销则交由女儿联系安排。

同时,带着卢悦和妹妹到公园进行体能测试,确定孩子们的体力状态。

准备充分后,父女三人一人一根手杖、一个背囊,从老家湖南益阳出发了。

一路上,有卢庆丰特意规划的“红色景点”,如刘少奇、毛泽东故居,衡山、井冈山等,让孩子们实地接受爱国教育。

也有田埂地头偶遇的随机讲解,如在一块稻田前,“爸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是怎样劳动的、怎么种水稻的”,卢悦觉得这比任何课本上的文字更令人印象深刻。

卢悦全程负责订酒店、找餐馆、寻访当地美食、特色景点等,还要精打细算各项开销。

对于第一次学做这些事情的女儿,卢爸爸完全放手,让她自己去直面遇到的各种难题。

圆满抵达目的地的父女三人,皮肤晒得黝黑、脚底磨出水泡,但卢悦对此并不在乎。

“其实我们并不是在苦行,一路上看了很多、学了很多、见识了很多有趣的事,遇见了很多好心人,我学会了应对突发情况、如何安排一些事情、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趟很值得。”

让孩子深感“很值得”的这一趟,充分凸现出了一位父亲的远见卓识,给孩子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信这段26天1300公里117万步的远征,将让这个女孩在未来的人生中,比之同龄人,走得更加笃定吧。

二、真正的眼界和见识,与财富、学历无关

人生是一场长跑,拼的不是体力,而是一个人的眼界和见识。

什么是眼界和见识?

百度词条上说,眼界就是目力所及,一个人所能看到的范围。见识,就是见闻、认识,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认识及认知的能力。

简言之,眼界和见识,就是指一个人眼光的高低、长远,认知的深度、广度。也就是常说的远见卓识。

可能有人会说,我要有钱,也有能力送孩子到处去走、去见世面。但真正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与钱多钱少没有关系。

卢庆丰并不是一个有钱的父亲。他们家境一般,卢庆丰目前还因失业而赋闲在家。而这趟行程,父女3人的总计花费也不超过1万元。

女儿的同学小李,暑假期间跟随爸爸来到川东金玲乡,参加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开心读书夏令营。

在10天的时间里,小李和爸爸及其他20多位志愿者一起,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特长,给当地的孩子们做了一回小老师。

看到孩子们给自己的评价,小李非常开心

这个活动让小李非常难忘。他说:“与之前参加过的加拿大英语夏令营相比,这一次,更让我体会到做人的一种善良和责任感。”

这样的夏令营,并不需要多少花费,小李的爸爸和夏令营里的好几位家长也都是工薪阶层。

他们看重的不是自己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多少,而是能从精神上引导孩子去追求些什么。

这样的父母,就算囿于经济条件,也不会禁锢于思维,依然会用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去为孩子的成长投下一束光,照亮更为宽阔的人生道路。

那么,有眼界见识的父母,就一定需要高学历吗?

大教育家蔡元培的母亲,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有气节有担当。

蔡元培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带着年幼的孩子们生活艰难,亲朋好友要给予资助,蔡母却一分钱都没接受。

孩子们不理解,蔡母耐心解释:“只要自己有一双手,宁可省吃俭用,也不能依赖他人生活。”

并自己通过典当衣物、勤俭节约,用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独立刚强。

蔡元培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母亲的教诲,说:“我母亲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父母的眼界和见识,体现在自身的修为修养上,而不是学历高低。

自身品格高尚、修养良好的父母,注重的也一定是孩子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培养,而不只是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眼前的功利。

三、父母的眼界,孩子的境界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自身的眼界有多高远、见识有多深广,孩子的未来发展才可能走得有多高多远。

《眼界决定境界》中讲到: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

曾经的邻居小渊姐,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稀缺大学生。

毕业分配时,父母害怕无人养老,强制她回到老家小城,做了一个所谓稳定的有正式编制的文员,但小渊姐所学的日语专业没有用武之地,单位后来也几经改制,工资微薄,

去年,已年过50的小渊姐只好选择退休,远赴广州同学的公司打工。

小渊姐一生的命运就这样被缺乏眼界和见识的父母改写了。

对比民国时期两大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人生走向,更能让人体会到背后来自父母眼界和见识的影响。

林徽因的父亲,鼓励女儿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从小就带着她各地游学考察。

跟随父亲的脚步,走遍欧洲诸国,从此立下学习建筑的志向,最终成为少有的女性建筑大师,并与丈夫梁思成齐头并进,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陆小曼的父亲则只希望女儿做一个名媛,嫁一个风光的男人,继续光耀门楣,结果同样出身富贵、聪颖过人的陆小曼,虽也为一代名女,但多停留在名人轶事的八卦谈资之中。

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人生境界高下立现。这正是由她们父辈的眼界和见识高低有别而导致。

作为父母,你让孩子看到多高多远的世界,孩子的人生边界就能够到达哪里,人生境界就能上到哪里。

你让孩子仰望高山之巅,他就渴望不断攀登;你仅指给孩子低洼小溪,他就不会向往奔向大海。

四、努力拓展自身,才能为孩子拓宽人生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作为孩子人生的首位引导者,如何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是为人父母重要的、也是终生的课题。

读书、学习、旅行……这些当然是提升的方法,但它们只是标。更重要的是本,如何从根本上去提升?

其实,只要记住八个字:改变思维、付诸行动。

1.首先,改变思维——有意识去摒弃“稀缺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在《稀缺》一书里提出“稀缺思维”:

即一个人缺什么(金钱、时间、爱等等),就只注重什么、格外需要什么,就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获取或避免资源浪费上,而忽略了更全面看待事物,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

重物质轻精神、目光短浅、一叶障目的“贫穷思维”,也正是由于“稀缺”相关资源而导致的。

因此,要有意识的去审视自己:是否过分关注了自己的需要?是否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想带着孩子走得长远,父母一定要把头抬高,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更好地观察四周。

只有打开封闭自己的思维之门,才可能去为孩子打开未来的发展之窗。

2.其次,勇于付诸行动——要去尝试改变。

比如天天刷微信,看到怎么教育孩子做作业的文章,就记下来,在辅导作业遇到困难时,想想文章里怎么教的,就运用起来。

下一次再看到另外一篇教育文章,就再记下来、运用起来,而不是收藏一下就完事。

如此简单行动,也能带来一点一点的提升。最怕的是为自己的懒惰、不思进取找借口。

同事小许的儿子,考大学时听从父母安排,进了一所985大学的工程专业,但儿子实在不喜欢,很少去上课,整个大一几乎就荒废了。儿子提出转专业,去学从小喜欢的动漫,否则就退学。

小许开始非常恼怒,与孩子激烈争吵,后听从朋友劝告,冷静下来,通过上网查、托人问、乃至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动漫的相关情况后,接纳了孩子的选择。

她欣慰地告诉我们,现在儿子在大学过得很快乐,还主动报了课外培训班,多方面提升自己。

她承认,幸好及时作出了改变,否则可能就扼杀了儿子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根和翅膀。”

父母的见识深广,就会赋予孩子坚实的扎根人生;父母的眼界高远,就会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带孩子飞跃井底,去广阔的天空翱翔。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