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校申请经历是个例

说实话,皇艺是我在十个月前想也不敢想的学校。
最初,我几乎占了所有申请诸如皇艺这样的世界顶级名校的“命门”。国内专科金融背景,学历背景不好,跨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完全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
自然而然,我在最初决定要出国留学的时候想的也是申个差不多的学校得了,只要有差不多的学校肯收我就好,本身条件有限,哪还敢有太高的要求。
01
回忆起最初学设计的契机,本质上是由于在个人对于家人给我选择的号称是就业“万金油”的金融专业本能上的排斥。我当时太过了解自己不喜欢金融,同时视觉设计类的事物又不断在心里发出声音,告诉我说,我擅长它。
我遵循了这个声音,我开始自学。
在校期间我除了完成学校的基本课业之外的所有课余时间,我基本上都用来捣鼓这些东西。其中有手绘、视觉设计一些诸如PS、AI等基础技法的学习掌握,当时也有过念头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下?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都还挺随遇而安的,再看看自己的背景条件,想说还是算了吧。
在毕业后,也开始我艰难的求职之路。
求职的过程有多难,我就不赘述了。但幸运的是,或许是由于在校期间自学的效果还不错,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视觉设计师,我记得刚开始工资是八千多一个月,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比想象中要好很多了。在外人眼里,我当时已经算的上是过的还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我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也开始越来越不满足……
这份不满足其实跟钱没有多大关系,我只是觉得,总是在一个固定环境下一直做一些比较基本型的工作,进步的空间很小,甲方只是觉得你只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就可以了,不会对你有一些什么更高的要求。这样耗下去在未来只会越来越丧失掉竞争力,对自己的发展也不是特别有利。
所以其实是出于当时对自我的更高要求与期待,以及对专业的求知欲,动了想出国留学的念头。而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其实是我当时的领导,是LCC毕业的,我当时其实还特别不自信,小心翼翼的征询他的意见,结果他说,我觉得你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试一试。
现在想想,在人生的转折点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位“人生导师”能鼓励你,对你说你没问题,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幸运的事。
02
后来顺理成章开始了我创作作品集的旅程。
因为之前做过大量商业性的项目,刚开始进行出国留学作品集创作时思维其实特别转不过来,因为商业性的项目创作逻辑是:甲方爸爸说最后你得给我一张海报,或是一个网页,然后你开始思考该怎样准确传达出甲方的想要传达的意思。
但留学作品集的创作逻辑恰好相反,是先进行确定主题,再进行调研,转化,草图,再进行思考该用怎样的表现形式。这两者其实是一个因果关系完全相反不同的逻辑,也是因此我一开始进行作品集项目时做的特别慢的主要原因。
而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不同于之前甲方给我创作主题的创作方式,一下让我自己去选择主题创作我也有点懵……
总之当时对留学作品集创作流程一窍不通,甚至对装置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当时多亏了Laura.Z老师很耐心对我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维扭转,给我介绍作品集创作基本的流程,为什么流程应该是这个逻辑,作品集的表达方式又有哪些,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也特别在意项目的逻辑,跟我反复确认我的想法不是一时的三分钟热度,而是真的经过思考和与我自身经历感触有感而发的想法。
逐渐的我也从第一个项目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越来越顺手,进行到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别的同学可能都是时间紧为了凑数敷衍做过去了,我却越做越起劲越做越大,创作欲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我与Laura.Z老师在我的作品集中最喜欢的项目——
这是一个关于与父母重返童年的项目,灵感来源于我偶然看到了一张跳棋的图片,我想起来这是小的时候我经常与妈妈玩的游戏,而长大之后随着上学、上班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再有像儿时这么开心的时候。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做这个项目之前进行调研的时候,我在网上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是很多关于我们童年的时候经常玩的游戏,会让人回忆起童年的一些细节,就有些人给我留言说,做了这份调查问卷之后他想起了童年的一些温暖的片段,还与之前好久不联系的朋友联系上了。我就觉得,哇,设计真的让人能感到开心和温暖。
除了这个项目之外,其实作品集中所有的项目都是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说实话,虽然我本身有两年的职业经历,但是这样的项目创作还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设计居然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之前工作的时候无论接到怎样厉害的单子所带来的成就感都无法比拟的。
这本作品集在我的心里其实是大于出国留学的价值,完完全全值得我收藏与纪念到老了给我的孙子孙女看的,到时候我就可以跟他们说,你看,我与你曾祖母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是跳棋,没见识过这种老古董了吧,这东西是这样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