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藤校却失业?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现在距六月毕业季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了吧?那些本以为成功留学就是先一步拿到offer的同学们真的梦想成真了吗?毕业后又没有立即找到实习者恐怕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又有哪些呢?

1. 对国际生身份的不友善;

中国是第一大美国留学生群体,占总人数的1/3左右,而这些人中能找到工作并且能够最终获取H1B比率极低。申请H1B,很多学生出于求职者的角度,考虑的是自己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实力。但却往往忽视了公司的成本。

公司在H1b成本中包括需要核算H1b本身的成本,这包括了,公司出钱出力。

更不要提申请流程繁琐,以及潜在没抽到签或者被移民局否决的可能性,都无异于加大了人员离职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加大了隐性的用人、招聘、培训成本。

超级企业在这个层面有更完备的法律团队、更丰富的申请经验以及更大的招聘吸引力,无形中稀释了成本,但是对于占美国市场90%比率的中小企业而言,总会掂量花费的精力和额外的费用。

 

2. 工作经验不足甚至没有;

简历是一个常常被各大求职企业所提及的东西,甚至学校的Career Center(就业辅导中心)也经常会提供简历Workshop;但是我们的同学们真的输在了简历语法吗?
其实是不然的,简历对于求职者来说是自身工作经验的一个汇总,更是自己的一份使用说明书。

中国留学生缺失的是,在求职为前提下,如何丰富自身的经历,如何证明自身的技能是可以带来价值的。

我们的答案其实就在每家公司的招聘信息里,招聘信息既表达了对于岗位的硬性技能要求,(比如你是个软件工程师,这个岗位具体需要用到Java或者C/C++作为开发语言)。

招聘信息即是简历大纲,根据每个招聘的需求点,通过经历去证明价值,才是一份合格的简历.

以上两个原因,几乎是每个美国留学生都会反映的找工作难的原因,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至于其他的原因:

— 没有合理安排求职时间,无法平衡学业与工作;

— 专业选择盲目;

— 缺乏与美国社会的联系;

而上述原因归纳一下,还是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求职路径规划。

在美国名校毕业后找工作有多难?

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个陆本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感受(CD)。希望现在申请的同学对于在美国就业有客观的认知,理性选校。(并不是要妖魔化在美国找工作的难度,诚然有很多同学在美国都顺利的找到了工作。想强调的是这些找到工作的同学更多地不是依靠名校背景,而是别的方面的能力和更加强大的努力,当然名校背景只是基础。)

 

建议

1.今年国际生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参加Info session发现好几个去年还说sponsor国际生的公司今年就不sponsor了,猜测可能是因为非STEM学生抽中H1B的概率太低。找工作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四大今年整体缩招,不仅是财会领域,Data Analyst都在减招。10月的时候楼主还听说了EY的某些小office收回国际生offer的事件,不知真假。想起前两个月在项目专门为国际生开的career workshop上,我们career coach意味深长的那句:the door is closing.

 

2.想要来美国工作的话,能tech就tech绝对不会错。

非技术类的岗位,我们很难找到优势去说服雇主去雇佣我们而不是一个跟他们交流起来毫无障碍的美国人。更何况,非STEM类即便是硕士学位也有50%的概率干一年抽不到签就走人。公司在你入职的头一年是要花成本去培养你的,你好不容易干了一年上手了却要被迫离职,公司也是很憋屈的。

既然大公司根本不缺优秀的美国人去申请,所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HR,除非这个中国人真的优秀到一定的境界,否则我是绝对不会冒着风险去招他/她的。如果对quant没有兴趣/没有信心,就业导向的话会计依旧是传统商科master三大头(金融、会计、市场营销)中最好就业的。

补充:有学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同学现身说法,表示这个专业学的内容并不是非常tech但是就业前景很不错。根据小伙伴的反映,找工作的难度和学校项目业界的connection以及地理位置关系很大。目前来看这个关系是比学校的排名要重要很多的。

 

3.在美国工作有tech技能比名校出身更好用。

名校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公司会去校招,但是名校里的其他美国人也会去申请这些公司。就像之前说的,对于非技术岗位而言我们很难显示出优势。名校里本来就竞争激烈,高手如云。

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人普遍竞争不过美国人;中国人之间,硕士生普遍竞争不过本科生(西北那些中国本科生的口语堪比native,他们一开口我就不敢说话了);硕士生内部竞争,陆本普遍竞争不过美本。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陆本同学,如果没有很好的口语或者很闪亮的简历,即便有这样的校招机会,拿到offer的几率也是可想而知。

举一个例子:班上有一个美国同学,连最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算,说话几乎就没有过逻辑(常常被美国人群嘲),竟然过关斩将进了埃森哲还嫌弃offer不好。而平时勤勤恳恳每次在group case里挑大梁做完最难的部分的中国人,校招申请能拿到第一轮面试都是很少见的。

再举一个例子:好友在UIUC读的会计本科,用三年的时间本科毕业(GPA 3.9)。在芝加哥一家挺有名的会计公司(非四大)实习了一年,在国内有四大实习经历。现在在UIUC读MAS(不是MSA,MAS比MSA更好些)。即便是这样的背景,她表示距离进入四大还是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今年四大中的某一家在UIUC这么大的target school招tax岗位只要了一个人,申请的人少说也有100+个吧。

补充一个最新的但是更让人心碎的例子:美国某家金融领域很牛的投资公司来西北校招,明确表明是招收国际生的。我们班大部分人都申请了这个公司,但是全部中国人没有一个拿到一面。是这个公司对于招聘的要求逆天的高么?不是。

我们班有一个韩裔美国国籍的女生,在career fair的时候路过这家公司的展台(注意是路过,不是主动去问询的),被公司的人拉住,问是不是国际生,如果不是的话可以再这里签名直接sign up一面。

这个韩国妹子很震惊怎么一面这么容易拿,然后就糊里糊涂签了。现在她拿到了这个公司的offer但不想去,因为自己之前没有一点点finance背景,做的都是marketing,对finance的工作也没什么兴趣。所以对美国人而言,简历上哪怕没有一个跟finance相关的字眼申请顶尖金融公司照样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面试只要签个名就拿到了。

反观我们这一面无情被拒的中国人,一堆优秀的陆本和美本包括一个美国top 30数学/金工本科honor毕业。要知道这个公司还是表面上说招国际生的,这已经是所有公司中10%都不到的比例了。结果证明,这种嘴上说要国际生的公司很多也只是说说而已。

最后想说的就是,没身份的中国学生,尤其是陆本学生,想要在美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需要很拼。这个难度比出国之前所想象的要大的多。毕竟是在人家的主场,很多情况下10分的能力能被承认3分就已经很好。假设一个能力3分的美国人,你只做到4-5分往往是没法和他/她竞争,你需要拼尽全力做到9-10分才能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怎么找?

1. 精心准备简历和求职信CL

CL也叫cover letter,在国内好像都用不上这个玩意,各个主流找工作的网站都更新上传,简历网站包括Linkedin, indeed, dice等等

 

2. 准备一个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面试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

 

3. 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或者项目经验整理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你担任了什么角色,主要负责什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遇到过什么困难,最后做到了一个什么结果。

 

4. 尽量多给自己安排面试机会

我了解我自己的情况,表达能力一般,英语一般,都是国内的几年小公司里小菜鸟的工作经验,还有这是我第一次在美找工作,很多流程也不熟悉,所以必须要让自己在实战中锻炼,多给自己安排面试,不放过任何一个面试机会,

我心里也有很多担心,例如问的问题我不会怎么办?工作经验不会用英语描述怎么办?工作地点我不喜欢怎么办?薪水太低了怎么办?如果一个好机会来了,但我因为没有准备好搞砸了怎么办?等等。

如果老是想着这些担心而不肯多去各个网站投递简历,回复邮件的话,那不会有太多的面试机会的。

所以我的方法是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浏览各个简历网站,选择性地投递简历,剩下的时间就是接电话,安排面试,总结面试经验,刷题复习。

 

5. 如果是找程序员相关的工作的话,刷题刷题刷题,重要的是说三遍

据我所知,在美国的西部普遍就是考算法,算法不过硬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有次我面试时遇到一个面试官,他说他的工作就是专门给面试者出算法题面试的,给我的中等算法题我没做出来,他建议我赶紧多练习,他自己主动给我安排下周同一时间再来面试我,我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给他Skype,但我算法太差,还没达到可以解决中等算法题的水平,我就没有找他了。

在美国东部的公司面试感觉主要是针对职位,需要懂Java的就问Java相关的题目和工作经验。

 

真实案例: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专业大二的张同学,一直是想做数据分析方向工作,也明白找实习的重要性,在校招里投了几次简历都失望而归。

导师当时为张同学指出一些问题,过往实习经验过少,简历上显得没有内容。一些跟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也没能在简历上显现出来。招聘官基本上看这样一份简历花不了一分钟。

大二的学生没有什么实习经验这其实很正常。相对的,没有经验就更要突出在技能上的优秀。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用的软件或者上课做到的项目都需要展现出来。

在大学里基本上是看这门课有意思容易过才去选的。这就导致他上的一些课程其实跟数据都没有什么相关性。

导师就对应着张同学想要申请的数据分析岗位进行详细的分解,细细了解他专业的一些课程设置,把几节明确能帮助到他提升技能的课程圈出来。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设置大多数是理论上的内容。在张同学一边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导师为他安排了几个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项目内容。

一开始总是相对不容易的,但努力总是有回报的。张同学跟着导师做了几个项目之后,不仅是简历上可见的整个提升,同时还有在实际运用操作中数据岗位的深度理解。最终他是拿下了亚马逊的全职offer,高薪好前景。

成功进入名校对很多留学生或家长来说或许是个终点,但其实却是留学生另一段人生的新起点。

进入名校获得顶级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做到“成功成才”。大学期间家长们往往鞭长莫及,就更需要孩子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

Categories: 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