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一个童年梦开始的地方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夏令营

2019年的暑假即将结束了,
有些孩子在假期里跟着爸妈一起去旅行,
有的孩子参加了夏令营,
有的孩子参加了研学,
还有的到农村体验生活,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理念,
让孩子度过了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但让孩子过一个开心、有趣、能成长的
暑假是所有爸爸妈妈的愿望。

我的一个闺蜜跟我说,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忙着上班,到了暑假生活很单调,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暑假去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尽管和老公一起经常带孩子国内外旅游,到处看的都是美景,但孩子的注意力好像不太注意这些美景,孩子开始抱怨到处跑还不如和小朋友一起玩有意思……看到一个到清北等著名高校研学的夏令营能提升孩子的视野,又能感受名城的文化氛围,觉得宣传的挺好,就让自己11岁的儿子报名参加了,孩子回来后问他有哪些收获,孩子说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再问别的就觉得没啥了,名校的照片倒也拍了几张,但这跟自己带孩子旅游差不多,没有夏令营的感觉。另外一个网友说自己把孩子送到了一个去欧洲的夏令营,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去了凡尔赛宫,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游了一圈,孩子说还不如咱北京上海好看呢!令人哭笑不得......

研学、游学、夏令营都是近几年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大的概念来讲这些属于营地教育的范畴。

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化的进程中割裂了小朋友的活动空间,高楼大厦让孩子们不那么容易接触大自然,一个给青少年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小孩子的营地就在西方国家出现到现在的大量普及,这就是营地教育。营地教育是区别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种体验为主的教育形式,以户外团队生活的方式,以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其核心一是必须有创造性,提升孩子的创新意识;二是有娱乐性,孩子必须喜欢,能玩的开心,释放学校学习带来的潜在压力;三是还应具备教育功能,让孩子在营地这个特殊的环境能够提升独立性、冒险精神、坚韧毅力、创造能力、团结友爱等,这些功能目标恰恰是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的:过多的压力,太多的溺爱,缺少独立,匮乏的冒险和创新精神……

很多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还记得,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天然的营地,暑假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跳到河里游泳,一起去摸鱼,野地里烤玉米、烤红薯,再能和几个孩子一起合计去偷个大西瓜,这样天然的营地让孩子很快乐,玩得很开心,美好的童年记忆终身难忘,但这种乐趣现在很难再现了!

看到自己家孩子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晚上至少十点才能休息,一睁开眼就要赶快去上学,补习班,兴趣班,即便在暑假里,孩子也是只有很少的不上课的时间,这些时间还要做大量的暑假作业,每天要督促着孩子该做这个了,该做那个了,孩子想开开心玩一次都是奢侈,更别说能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放飞自我了,这些都挺心疼孩子,但有无法走出这个怪圈。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童话梦想,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快乐的。

能不能把一个学期带给孩子的劳累和压力彻底地释放出来?能不能让孩子去走进大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知识和营养?能不能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是父母一项无法逃避的工作,在旅游中看到国外的孩子们在营地生活的很快乐,于是带领更多的孩子走进营地成了我的目标。

近几年,我们陆续组织一些孩子参加了美国的NBA乔丹篮球训练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研学旅行,四川大熊猫国际志愿者科研营地等,今年又推出了河南广电少儿口才夏令营,这些高端的营会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好的体验和成长,能看到孩子最天真、最阳光的一面得到展现,营地能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心情去释放自我,锻炼独立性,学会思考,提升意志力,激发创造性。对我来说,有着强大的影响魔力的营地让我这个妈妈也收获很多,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营地的前景很美好,但是现实同样很骨感。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人才、经验匮乏,很多教练都是由拓展公司或者部队转业而来,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作为是一项多学科工程,需要更高的人员素质,很多的营地缺少先进理念和执行,流于形式的各类营会比比皆是,教学的随意性等问题消耗着孩子和家长的体验,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让孩子们在营地一日游或者几日游正在侵蚀着家长和学生对夏令营、研学的美好期待的耐心。

因为职业原因,我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的营地去走访,在其中一期夏令营活动中,有一个龟兔赛跑的游戏,小 孩子穿着龟的服装道具,十几个孩子一起轮流追兔子,室外近40度的高温,几轮下来家兔就奄奄一息了,这样的营地教育我真的挺害怕带给孩子的不是成长,而是伤害。兔子在孩子心目中是很可爱的形象,不少孩子自己养的宠物就是兔子,这样对待兔子,对生命的尊重是基本的人性教育,这些活动在策划中就应该避免,不能为了孩子一时高兴就不顾动物的感受,这样恰恰又伤害了孩子。

基于多年的营地组织经验,我们2019 年暑期的夏令营做了大量的前期策划。从报名表格填写,到家长通知书,注意事项,家长给孩子的信,孩子的成长日记,回到家还有对夏令营的总结等有近十几项营地前期准备和后续的繁琐工作,不少的营地都给省略了或者本身就不知道去做这些工作,而这些细节决定了夏令营能否成为精品。在项目的设置上我们有皮划艇、攀岩、攀树、远航、溯溪、定向运动、钓小龙虾、口才课等二十多个丰富的营地项目,尽管每一天安排的都是特别紧张,孩子们都不觉得累,反而都很喜欢,家长直呼孩子玩疯了,回到家后家长明显感到孩子成长了,改变了,短短的几天时间,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好的策划必不可少,通过循序渐进的身体磨炼和心理的塑造,从适应营地,到孩子之间建立友谊,孩子乐于团结合作,再到心理的提升,一步步让孩子在营地良好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导师是营地的灵魂,很多的训练营孩子和家长体验感不好,关键原因就是导师或者教练不够优秀。

同样的一个攀树项目,有些教练只是把孩子拉到树上,而我们夏令营导师和教练的选择上我们慎之又慎,这些课程都是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综合素养于一身,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和力,通过攀树把环保、安全、谦让、意志力提升等知识理念都传递给了孩子,在这次口才夏令营中有个六岁的小女孩因为年龄原因力量小攀不上树,教练就拉着绳子让这个小朋友在树上荡秋千,很开心,这样就不会让她因为无法攀顶而感到沮丧,同样有很好的成长,这样细致入微的关怀传递的不仅仅是体验,还有给孩子的关爱和平等,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如果没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足够的耐心是很难达到这样好的效果的,这些都无形中影响着孩子,而这营会其中的差别一般不在现场的家长是感受不到的。

在今年我给一个朋友推荐他孩子参加夏令营时,她的孩子不想去,问她原因说学校前一时期组织了军事营地的活动,太苦太累,再也不想参加夏令营了。我们国内多数的营地都会设置一些锻炼意志的项目,这些营地重视孩子意志力的训练,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引导,还有一些营地的导师缺少基本的营地教育的理念,营地也没有系统的导师培训,只是带着孩子玩玩游戏,去艰苦训练,遇到问题要么束手无策不管、要么教育方法不合适,比如有些教练经常会这样吼学员:“你这样的人就不值得同情”!“你这就是懦弱”!“你根本不配参加我们的团队”!把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激励的效果没有达到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少营地老师不知道在营地出现问题比如在一些项目上孩子有害怕的心理,不够自信,或者同学间闹矛盾,有些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这些恰恰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好机会,比如锻炼孩子的集体意识,团结精神,引导孩子如何摆脱情绪的困扰,如何和小朋友相处等。营地应是一个大乐园,带给孩子快乐是第一位,孩子在完成项目时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让孩子感觉到成长,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被尊重。

夏令营的一个功能是唤醒孩子内心遵从自然、热爱生命的本性良知。

我们今年的夏令营营地在一个景区,树枝上可爱的小松鼠,飞舞的蝴蝶,飞翔的小鸟,山上清澈的小溪,自由自在的小鱼,这些都让孩子无比兴奋。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在大自然中把课程和自然完美地结合,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乐趣增加了,更容易把一些理念传递给孩子,也能在自然中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深入了解和建立系统的思维体系有利于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让孩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也更能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由人及物,孩子的天性得到很好的滋养。

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国际化的趋势正在越来越影响到每个人,未来的竞争环境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能力,在给孩子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家长也要增加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困难的逆商(AQ)能力的培养,中国孩子缺少的营地课程需要尽快补回来。

Categories: 夏令营项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