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校时光

Published by fengyan on

转眼之间,2019年的夏校学习即将迎来尾声,而今年读夏校的这个决定的确是让我犹豫和纠结了好一阵,毕竟周围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早早地回国享受愉快的暑假,而我却要在离家万里之外的陌生的地方度过长达四十天的额外学习生活,实在是一件折磨人的差事。但是看到哥哥也在Okanagan Campus校区读夏校,想到换了新学校的挑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还是决定选择放弃四十天的美好假期,搬到白石,继续进行夏校的学习。

夏校的第一天

夏校的第一天,我和室友提前了四十分钟就到了学校。

学校的前门很小,对应着正门的是一个不大的停车场。主体颜色为白色,屋顶以及中间有一些墨绿色作为点缀。整幢建筑物屋顶较平,共有三层楼,每一层楼像是豆腐块儿一样地排列着。
迎接我们的,是冷清的大厅和形形色色的陌生脸庞。我尝试说服自己:“没关系的,啦同学,你这么自来熟,怎么会怕生呢?”可是自从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加拿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患上了“怕生”这一种毛病,见到不认识的人会下意识地退缩,半生不熟的更是不敢打招呼。只有见到了特别亲密的朋友才会主动打招呼,开开玩笑。

陆陆续续地,同学渐渐多了起来,早早查完教室的我便慌忙奔向第一节课的教室。走进教室,因为时间尚早,教室中空空如也,只有我一个人。我环顾了一下周围,这个教室共有两排长桌,两端各是一面白板,擦得铮亮,准备迎接滔滔不绝的知识海洋。我选了靠近老师讲台的一端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地都坐定了。我的同桌是一个白人姐姐,个子很高,一头金发,浑身洋溢着阳光般的温暖。我们打了招呼,“Hi, how are you?”“I’m good, thanks, howabout u?”“Gorgeous, thank you for asking!”还时不时朝我友好地微笑一下,暖意瞬间洋溢全身.

第一天的学习任务并不是很繁重,但也让我感受到了夏校学习速度之迅速与课堂安排之严谨。回到家中,我看着眼前厚厚一沓讲义,叹了口气,决定从头再复习一遍。

艰涩难学的英语课堂

今年夏校的课程我选择了英语十年级和数学十年级,数学十年级对于我来说可以算是小菜一碟,也没有焦虑或者是不安的情绪。但英语十年级,我真真切切地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我的英语老师是一个亚洲人,目测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岁左右。带着一副方框眼镜,头发干练地扎起,挽成一个髻,看着就像个极其严谨的典型东方老师。因为是第一天上课,她先是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紧接着便向我们介绍了课程的大概走向和大纲。因为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完一整个学期的知识,所以我们每天的三个小时上课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上就是学完一个单元就是考试,根本没有休息和复习的机会。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与用功,没有一天可以偷懒的。我稍微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同学,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亚洲的面孔,但也有几个戴着耳机、摇头晃脑、一脸嬉笑的白人同学,满脸写着不屑与叛逆。

读夏校的亚洲人,往往都是提前上下一学年的课程,以期在新学期里选到更重要的课程或者更高阶段的课程。而本地的孩子,有好些是因为上学期学科不合格,需要补课重修才来学习的,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学习的压力。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体制的大差异,导致了大家对世界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因为我们第一周的课程是从周三开始的,于是第一周的英语课程安排并不是特别紧迫,我略略舒了一口气。从第二周开始,课程难度与速度同步增加,我们开始了更系统和更精进的学习。第一个主题是Novel Study(小说学习),老师的要求是让我们自己挑选一本适合十年级水平并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小说进行阅读。读完之后,要根据要求完成相对应的作业。在阅读小说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语文学习类似,先学习理论上的定义,再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理解。针对这一系列的学习,老师会布置回家作业。作业的类型有很多种,第一种是从我们所阅读书籍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再逐一进行分析,并写一段分析的文字。还有一种是从书本中找到形容主人公的句子,然后用这些具体的事例写一篇人物简介。而这些形式的作文,对于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之前在ESL课上的时候也仅仅是浅显地学习了怎样描述一个人的外表,根本没有涉及深入分析的部分。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上网搜索资料尝试自学,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阅读相关的优秀的文章。另外,我还请教了我的英文课外老师Josh,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比如在我学习诗歌的时候,因为我实在是搞不清楚诗歌的各种题材以及运用的那些修辞手法,他便自己帮助我整理了一份非常清晰的表格,还举了很多浅显易懂的例子帮助我理解。

除了小说的阅读,英语课程中比较高难度的两大部分便是莎士比亚文学和诗歌。我们先是花了一个星期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边阅读,边做笔记,边进行深度理解。第一个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关于古英语方面,因为莎士比亚时期所运用的英语和现代英语有很大的不同,于是我便花了很多时间在记忆生词和句式上。

诗歌的部分,我们首先学习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性强,中文版我也读过,还能勉强应付,那十四行诗对我来说可谓是天方夜谭。看似杂乱无章的形式,奇怪的非现代英文词汇,没有任何特点的语法和句式,每天面对这些诗歌的诗歌,我都在强忍着心中的困意,试图把书上的那些火星文一般的文字硬啃下来。

在课程快结束的当下回头看看,当时那些影响心情的纠结、后悔、焦虑,在现在看来,也许只是连自己都觉得好笑的情绪碎片而已。虽然,当这些小小的碎片组合在一起,已然成了翻山倒海的丧情绪巨浪,但克服了这些“小确丧”,却推动着我又往前跨越了一大步,困难是时时刻刻都会面对的,办法也总是会被“聪明的脑袋瓜”制造出来的。

我庆幸,我挑战了自己。

轻松自如的数学课堂

不过幸好的是,数学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当然,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到了国外学习,九年级和十年级的数学相对简单,只要你稍加努力,做题仔细些,便可以成为数学学霸。

早早就听说了数学十年级的简单,但我还是对应用题方面有些不自信,毕竟英语不是我的母语,词汇量的积累也不够强大,且数学应用题的题干描述性语言比较多,是一个词都不可以混淆和弄错的,若是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做出来的答案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幸好的是,在理论方面,因为国内都有学过,所以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部分,只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多多检查,保证每次在98分以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的数学老师看着十分和蔼,穿着打扮特别像一个“健身达人”,有着宽厚的肱二头肌和健硕的小腿肌,搭配他标准的八颗牙齿的微笑,看着特别亲民。他毕业于SFU的科学系,主修生物和物理,大学里也选修过地理、经济和数学等课程。他还向我们展示过自己的大学成绩,除了英语的一个B+,其他无一例外都是A或者A+,一个阳光上进的大学霸。

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我们上课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补充笔记和讲解理论知识。一般三个小时的课程会留下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安排写作业。作业固然简单,但却十分繁琐,

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要求清晰地写出来,所以每天的作业都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完成。数学课上大部分都是中国留学生或者CBC(华裔),在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早早地理解了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进行应用,所以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埋头写作业,偶尔会抬头看几眼老师。于是,我们留学生之间都笑称,这可能是老师带过的最不认真但成绩最好的一届学生了。

我坐在Tim Hortons里,用着不稳定的免费wifi网络,在朋友圈进行着“云旅游”,看着无数同学满世界旅行,看着家庭群里哥哥回家后惬意的幸福时光,简直垂涎三千尺!

然而,羡慕的同时也蛮佩服自己的,庆幸自己没有轻易放弃这“艰苦”的一个多月。站在“坚持”的小路尽头,往回望去,一路上留下来的是或深或浅的细细密密的脚印和洒下的滴滴汗水;放眼望去,眼前却是熠熠生辉的人生宝藏。

母亲常常对我和哥哥说:“孩子,当努力到一定的程度,幸福总是会不期而遇!”这个夏天,我遇到了博学的老师,优秀的同学,还有待我若家人的住家爸爸和妈妈,还收获了知识和成长,我的幸福已然满溢……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加国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