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校分享Summer in Berkeley vol.16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本文作者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禛宇同学,他将分享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精彩生活。

一:山和海

出门一条直道,裹挟着眼睛向着前方的山脚下看去。但要是不顺着这条路向下看,反而平视前方,甚至仰视,可以看到些许海,可以看到扎堆拥挤在对岸天上的云。要是挑个傍晚时分再去看,眼仁就被涂上红色了,是对岸仍偏安一隅的红云打的底,是远处蹲在海上的金门大桥执的笔。
夕阳和金门大桥

二:新客

又是出门,还是这条直道,仍旧是加州最乐善好施的阳光。对于新客人而言,这个阳光是讨喜的,它把一切都照的明晃晃的,地上的白砖在闪耀,教学楼的窗户在闪耀,萨瑟塔的两个照亮的面在闪耀,竟然连锈成蓝绿色的萨瑟门也在闪耀,步伐在闪耀,心也在闪耀。把四处张罗得光亮,明媚,这就是加州的待客之道。
萨瑟塔

三:珠联

总是带着眼镜,摘下之后就有点看不清了,尤其是照镜子的时候,模模糊糊的一片,死气沉沉的一团。对于这样的人,这样的泥塘,扔一块美玉下去只有沉到底却连泡儿都不冒一个的份,恁是无趣。还是只有扔一把珠子下去,比方说一脚踩了个井盖,细看是伯克利校徽,旁边本校生和蔼地宣判我绩点没了,比方说图书馆旁看到只鹿在偷听游人的讨论,再比方说去蹭披萨,却发现房间里伯克利的前任校长正吃着披萨分享阅历;黄昏时刻听了几个星期才确定不是瞎敲的萨瑟塔晚钟是珠子,ihouse喧嚣的coffee hour(咖啡餐点)也是珠子,而时光是线,把珠子串在了一起,把泥塘变成了清泉。

四:课程

临近7周暑校的尾声了,我已经预见到自己会在以后的很多间隙回忆起在伯克利度过的这个夏天。

课程上,我选择了量子力学一门语言课,借此充分体会到了授课老师精心备课以及繁多的课后任务是这所151岁的学术殿堂的立身之本,而自由包容的求学氛围为伯克利的高度 埋下了基石。其中有两点值得思索,为回国后面两年的学习作一面明镜。

首先是课程结构对自身学习方法的启示。

以量子力学为例,在课程的安排上,7个星期每周四节的lecture(授课)以及每周两节的discussion(讨论课)组成了教学的一大半,另外的部分则来自于教授布置的作业和阅读任务。作业的设置通常是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为多个步骤,内容上除了巩固课上的基础知识,还有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证明,延展课堂内容,进行新的定理的证明的部分。可以说,每篇作业上的文字也都值得仔细阅读和勾画,将精华部分一并放进笔记里面。我之前怀疑过很久学习知识和做大量练习之间的关系。但教授在开课时就明说过,学物理也是做物理,以及更多的阅读对于课程的必要性。在伯克利再次验证了训练是必要的,而训练配合上反思与质询,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理解。

不得不提及GSI(研究生指导),该堂课的GSI负责讨论课的习题讲解,给学生们答疑,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以及在作业中进行详细到每一步的批改。GSI们大多是在读博士生,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在解惑讲课方面照样上得了台面。尤其是如果向他们询问数学证明的问题,他们能立刻用完备的语言,清晰的逻辑进行讲解。换位思考,前两年的学习我大部分只做到了临时记忆,换句话说是临时批了张皮毛来对付考试,而非把骨肉一并取来。GSI对于细微处也能记忆清晰,这破除了我之前认为的细节无用也不可能长时间记忆的妄断,哪怕个人天赋无法匹配,但是这种态度应当成为我大三大四自省的标准。

GSI讲解题目

关于批改这一栏需要多言,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期中考试,评判标准都详细到了步骤。深究下去是关于已有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伯克利使用的Gradescope(试卷评分)系统是,可以在上面查看考试答卷的扫描件,以及每个步骤的得分。每个失分点上都会有批注,这让学生在改正自己的问题,训练思维的严谨性上有据可查。成绩对于在校表现很重要,伯克利就使跟成绩相关的每一项都做到公开透明。针对性的修正自己属实奇效。

在之后是关于学科的联想。

量子力学是物理系的传统课程,当时选课时没有专业(材料)直接匹配的课程,我只能硬着头皮报了这门。数学功底的薄弱以及将缺乏理论与物理意义相联系的能力,我的这次暑校求学着实充满了自我否定,重整后厚脸皮地反复问,最后勉强理解的过程。因此其中的煎熬换来的认知弥足珍贵。首先是理科和工科的对比,传统物理课程重推导,其中掺杂了大量数学技巧,充分展现了数学物理交缠的发展史。而在工大的前两年学习中,更多的是展开式学习。学了很多学科的基础,要求多以应用结论,熟悉公式的使用为主,属于是应用导向的学习方式。对比二者,我先是认识到自己数学知识的薄弱,同时认识到是对于材料这类半理半工的学科,学生如果能在本科期间尝试一层一层深入的学习一些基础理论,锻炼自己的证明思维,对于将来的研究能打下很好的底子,而这与校区打造顶尖研究性大学的目标相契合。见惯了实打实的事实,再体会下源头的理论,能加强理论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增加更多创造的可能性。

纯粹的向往和纯粹的渴求是伯克利物理系学生留给我的印象。我志向不明,思虑驳杂,在这种纯粹性面前,就像火柴点燃了,火苗肆意扭动,但是只够照明一点点空间。一番学习下来,有自卑,有敬佩,但所幸还是自珍盖住了自卑,毕竟山峰不光有远眺之美,还有攀登之美。见识到了顶尖的学府,便对工大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能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