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夏校经历分享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夏校

一、为什么要去夏校

首先,去到那个学校,你会了解它的校园环境、历史、专业信息,比访校更要深入学校。

第二,了解你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夏校会提供详细的专业。比如我学的是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初步了解。

第三,除了了解学校、你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之外,旅游也是顺带的。毕竟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肯定想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去当地著名的景点游玩,夏校双休日会给你一些闲暇时间做到这些事情。

最后一点,环境适应。不管是住宿,还是上课,和大学比较相近。跟我们在中国本地高中上的课程还是不一样,对学生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夏校简介

■ 有无学分

哥伦比亚大学Summer Immersion program是没有学分的夏校,一共有三周时间,美国当地时间7月15号到8月3号。在哥伦比亚主校区内进行为期三周左右的学习。

我选择noncredit是因为没有学分的科目对我来说相对没有难,对于我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以前从来没有学过任何心理学相关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如果选择有学分的项目,会很难。这次是对我的一次启蒙,让我对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果你对某些科目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有了很多学习经验,完全可以挑战大学提供学分的项目,将来如果上到那个大学,学分也可以抵毕业学分。

■ 申请流程

这是官方活动的主页和申请流程。对于申请流程,个人最大的建议是一定要尽早。宁愿提前几个月申请,也不要拖到最后一天,对你申请结果有很大影响。

夏校申请流程,跟大学的申请流程比较接近,当然是一个简化版的。不过对于学生们演练大学申请流程是有很有帮助的。它需要填写你的基本信息、学校信息,还需要你从九年级到申请学期所有的成绩单,我是九年级上半学期到十年级上半学期三个成绩单。

■ personal essay

还有一个非常练手的,就是personal essay,相当于大学申请里的文书。它的文书难度当然比大学简单很多,但是作为一个练笔,如何把自己写得有个性,如何把自己参加过的有意义的事情、经历写出来,都是很好的历练机会。个人不建议把你参加过的活动奖项写出来,个人更推荐把对你有启发、有感触的经历写出来,把真实的你体现出来,而不是只是炫耀你有多少成绩。

■ 推荐信

还有两封推荐信,一封叫guidance counselor的推荐信,通常是管理你的老师,需要尽快找到他,写好你的推荐信,交给学校。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学校官方邮件来交给学校,所以这些信息千万不要搞混。第二封则是一个授课老师的推荐信,可以选择跟你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老师。

我在准备推荐信过程中,犯了一个小错误,拖得有点晚。所以在哥伦比亚夏校early application deadline之后两天,我的一位任课老师才把他的推荐信发送给学校。不过还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我是early application deadline,如果是真正的deadline,有可能会有点难办,提醒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要拖泥带水,能多早把推荐信这件事情弄完,就多早可以放心。

三、夏校课程

我选的是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心理学课程,比入门课略微难一点,但是没有大学真正课程那么有挑战性,对我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两个小时上课时间,并不是排那么紧,会给你很多时间准备作业、小考、研究、presentation,这些都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程结束以后,教授会给你写evaluation letter,主要对于你学习情况的反馈,更加专注于反馈你的态度,而非你在这门课上有多少成绩。

四、心得体会

1、国际化的活动

这次课程对我来说有很深刻的体会,首先它是非常国际化的活动,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就算是中国本土也有很多不同地方的人,比如说四川、上海、北京、海南,别的国家就更多了,有英国、意大利、南美、委内瑞拉。包容性很强,你可以遇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和他们交流,促进彼此对各自文化的理解。

我在课程中也跟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交上朋友,现在也会在ins上联系,有一些平常生活的分享。由于我们中学的课程是相近的,也会互相给一些建议。

所以结识新朋友是非常推荐大家做的,不要待在宿舍里,尽量去社交,多跟别人进行互动,这样对你大学里的社交生活、自己平常的社交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2、学术收获和学习能力

大学教授就算知道你只是高中生,他自己有非常明确、非常整齐的上课安排,这两个小时他就是讲那么多的内容,根本不会有时间留给你特别记笔记,可以锻炼学生们对于笔记的精炼性,对于重点的提炼。也就是说,你需要把真正需要记的给记下来,而不需要记的那些东西你可以用脑子记,或者之后凭自己的记忆再补上去。

夏校老师给的作业、presentation、你们小组的研究,他都不会追着你,当然他课上会要求你对他反馈。你更需要的是自己对时间的把握,不能拖到最后一天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做掉。我做的是每天会有一定的时间专门把需要做的做完。在我进行PPT讲述的前一天,我留一个晚上给自己进行彩排,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点的修改、删减。

3、对大学生活的熟悉

因为夏校你会住在大学宿舍里,对一个人独自居住的能力还是有锻炼的。你不但需要在双休日食堂不开门的时候解决吃的问题,还需要把自己的衣服洗好。

还有时间管理能力。我有些同学会熬到很晚看美剧,第二天早上上课不一定起的来。所以时间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五、休闲娱乐

前面也讲过课堂加作业,每周一到周五会有课,上下两节,也不是特别大的学习负担,作业也不像大学一样会有很多,很适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讲一些关于周末出游的事情。

我认为去夏校不但是上课学知识,你也可以把知识应用到课外,包括一些特殊学科,比如艺术,尤其你到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周末出游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去了解这个城市,了解你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它的风土人情、本地习俗,和我们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这次去了一些纽约最有名的地方,首先是时代广场。个人认为可以放在百老汇看剧的同一天去,因为单独去那边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它是一个商业广场,旁边有百老汇。

如果要去纽约的话,可以去看百老汇的歌剧,有一个放映很多年屹立不倒的神剧叫歌剧魅影,非常好看。可以在看歌剧魅影的同时,再在时代广场转一转,拍照打个卡也够了,它没有宣传里那么大的特色。

大都会博物馆是我去的另一个地方。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博物馆,藏品很多,来自世界各地。如果你学艺术、摄影,大都会博物馆是必去的地方。它有很多艺术雕塑、名画、瓷器,甚至有一个从埃及直接搬过来的神庙。

还有布鲁克林桥,是我在双休日和两个朋友骑车骑行过去,非常美的风景。

纽约的街道不管是有名的地方,还是普通的一条小街,都能看出非常浓厚的艺术氛围。它的涂鸦、楼房设计很有美感。如果你是艺术生,一定要去看看。

这座非常大的教堂,你们就会觉得来到欧洲一样,对于美国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的国家来说,有这样非常古老的教堂也不是特别常见。

六、注意事项和个人建议

首先,夏校推荐信。

我并不清楚其他夏校的情况,但是我和一些朋友去到的夏校已经明确通知不允许教授私自给学生提供推荐信。大家可以记一下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会把它当成夏校一个比较主要的目的。就算没有推荐信,所获得的一些经历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花费建议。

如果去到美国纽约,尤其建议大家千万不要打的,实在太贵了,平常能做公交或者地铁就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吃饭的花费,不要整天去一些很正式、高档的西餐厅,那些地方的花销不是你可以承受的。因为还有汇率,加上税、小费,会花掉很多的钱,有可能夏校还没有结束,你的钱已经花完了。

第三,时间管理问题。

不要每天待在宿舍里打游戏或者看美剧,做这些你自己在家里完全可以做的事情。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多跑到外面去,去了解你这个城市,去做一些只有你这次夏校经历才有机会做到的事情。

可以跟同学做一些研究,利用学校图书馆,因为大学学校的图书馆非常全,包括网上资料库,你完全有权限使用。还有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夏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建议大家去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看剧的活动。我本来打算去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剧,它是对我读过这本书另一种视觉化的表现,可以让你大开眼界。

还有一些体育活动,美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体育设施是非常完善的。你有任何体育爱好,在那里完全可以满足到。

第四,个人安全。

我去的是美国,一个全世界著名的治安并不是特别好的国家。而且你并不是本地人,罪犯对我们这样子的学生关注度会更高。

我建议在天黑之后就不要出去了,待在宿舍里或者待在校园或附近的街区,不要去到很远的地方。每天夏校也会有宿管的宵禁时间,十到十一点以后。就算是白天,也不要一个人出去,尽量成群的人去吃饭、去玩,尤其是带一些在本地待过的人。比如我那个美国的朋友在纽约出生、度过自己童年,他很了解纽约这个地方,所以我跟他不管去哪里,他都会比较熟。

七、关于吃的分享

最后,分享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我在当地吃饭的事情。刚刚提到过关于花费的问题,我在纽约街头根本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吃到很好吃的东西。

有一个我很推荐的地方是当地的熟食店。通常花几美刀就可以买到一个非常大的三明治,量可以够你吃两顿,所以是一个非常省钱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中餐问题。毕竟中国同学到美国去,包括我自己,对当地的食物还是有些不适应的。因为它第一点跟我们口味不一样,第二点我认为美国的食物实在太不健康。作为一个比较提倡健康饮食的人,我对那边汉堡的做法完全不喜欢。有些地方的汉堡默认是不加任何蔬菜的,吃到全是肉,这时候你有可能需要付钱,也有可能免费向服务员要求添加一些蔬菜,让你至少可以吃得健康一些。量是完全足够的,不管胃口多大,一份都是够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