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浙大“世家”的他在斯坦福研学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出生于浙大“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科研的浸润

外公外婆同为浙江大学1959级学生,父亲在浙大化工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全部学业,并留校任教,作为家族的又一代“浙大人”。2年前罗凯闻来到浙江海宁在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求学,就读于生物医学专业。

罗凯闻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上过浙江大学官微,托福第一次考就拿了112的高分(满分120分),今年暑假他赴斯坦福大学进行暑期研学待了73天,还和导师一起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
(注:Science杂志是什么地位呢?它连同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最顶级杂志。能上Science杂志无一不是世界顶尖学者。)

科普从小开始

“我来到浙大是一种必然”

罗凯闻,如他的名字般,敏而多闻。出生于浙大“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科研的浸润。

罗凯闻的外公、外婆是浙江大学1959级无线电系真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长春光机所从事光学仪器相关工作。

在他小时候,外公就会拿着放大镜,给他科普光学的知识。等他放学后,更是会给他准备“定制版”算术题。

而罗凯闻的父亲则是在浙大化工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全部学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那时,家住杭州市求是村的罗凯闻会常常去玉泉校区玩耍。因为父亲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在同一层楼,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实验室的“小常客”——“进到实验室,看到了很多瓶瓶罐罐,还有各种实验仪器,就觉得特别厉害。”

当时,实验室学生“恶作剧”,在玻璃移门上贴了“内有H2O,禁止入内”的标志,这可吓坏了小凯闻,“我以为那是危险品!”

但这一个小小的标志,并没有阻挡罗凯闻对科学的热爱。受科学家父亲的影响,从学校回家后,他会和自己的父亲一起编科学故事。比如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

“因为月亮上的月亮兔想吃年糕,要种麦子。麦子一个月就变黄了,月亮兔每个月割一点,就有盈亏了。”

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骨子里流淌的科学家的血液,不断推动着凯闻感受科学的魅力。“我想做大事,去做杰出的科学研究。”

婉拒父亲的好意,独立畅游生物医学的世界

什么是杰出的科学研究?这个问题,年轻的罗凯闻了然于胸。

“爸爸想让我学化工,但我对生物医学更感兴趣。”他没有一味地依赖父亲在学界的光环,而是选择一个全新的领域,去探索,去追寻。

在罗凯闻眼里,生物医学是做基础研究,它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如何维系健康、延长寿命。“把生物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它能起到交叉学科应有的桥梁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学技术,他在深思熟虑后,选择了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这里既有专业水准的国际教师,也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全英文的授课环境还能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高校的生活。

而在专业的学习之外,罗凯闻还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目阅读。“要成为生物医学方面的领袖人才,不仅仅要做研究者,还需要观察世界发展的变化,承担大任。”

除了专业书,他还“吃”书——不仅“吃”五万多字、两百多页的英文原著The Outsider,暑假期间还“吃”700多页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动物庄园》,对此他乐在其中。

他还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很有趣,通过逻辑的方法,试图找到社会运行的规律。”

高考英语141分,托福听力、阅读满分!

如今,全英文授课、写作业对于罗凯闻来说已是小菜一碟。但小时候的他,也是英语听力、口语困难户。

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从小,他的父亲就会给他讲英语故事,到了初中,就开始背诵《新概念英语》。从第二册到第四册,凯闻几乎把所有文章都印在了脑海里。

因为长期坚持英语阅读,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初二时做中考卷,120分的满分,他仅仅丢了3分。到了高考,150分的满分试卷,他更是拿下了141分的高分。

在全英文教学环境的浸润下,他在学校创立了isomer英语社,带着外国朋友学中文,也给自己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英文版《见字如面》、全英文中秋节派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搭建起了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

在今年,罗凯闻还参加了托福考试,拿了112分的超高分(总分120分),其中阅读、听力满分。这是他第一次考托福,没有报班,全靠自己牢固的基础和勤奋的练习。“比较意外,没想到首次就发挥有那么好。”

暑假在斯坦福研学

和导师一起在世界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

罗凯闻无疑是个勤奋的孩子。

学业上,他从大一上半学期便开始往返科研实验室,暑假也基本待在实验室里,每天坚持13小时的学习,在综合成绩排名上稳居专业前三。

今年暑假,他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73天充实的暑期研学,并和导师、团队一起在世界顶尖期刊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9月6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Lei S. Qi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RISPR-mediated live imaging of genome editing and transcription 的文章,罗凯闻以第五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了署名中。

“实验过程中,大部分是大量的机械劳动(搬砖):PCR,miniprep,数据统计……此时就需要提前规划,细心耐心,以求一次保质保量完成。万一实验失败,也要放平心态。”罗凯闻笑着说。

努力自然是必要的,躺在原地不动的人,永远到不了终点。但是在科研中,尤其在生物领域,努力未必有回报。

罗凯闻说,自己投入的时间和工作,最多仅20%进入了文章,但他已为此深深感激,在斯坦福的研学更坚定了他科研的目标。“要是一开始鄙夷一些“搬砖”的工作,眼高手低,估计我早就一事无成。”

在学校的两年和斯坦福的研学,让罗凯闻对生物医学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科研出成果需要运气与才智,但决定性因素是热情、韧性、踏实与细心。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才有可能走到研究的彼岸。”

而对于未来,这个20岁的小伙早就规划好了:像他爸爸一样,终身科研。

“我肯定会从事科研这条路,所以在这几年我要夯实基础,到大四能够充分发挥联合学院的优势,联系教授,到诸如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做毕业设计。之后的学术之路顺水推舟,在高等学府中寻找自己的天地。”

“后续可能会留在国外做研究,但我一定会找机会回国,如果回到浙大,做一名教授,这样一生就完美了。”当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浮现出几分害羞的笑容。

为小伙子点朵小花!祝福他在求知的路上不断的收获,不断的前进!